正文 第35章 尾聲 春風又綠虎頭山(1 / 2)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大寨曾一度落在後麵。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寨也落實了農業生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生產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此,大寨人在向全國學習的口號下,開始了二次創業。

1981年,全國到處都在實行大包幹責任製。

大寨黨支部經過再三研究,也決定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責任製。但由於黨支部的思想沒有真正統一,也由於大寨固有模式的影響及人們的思想一時適應不了新的形勢,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1982年,大寨又走了段回頭路,重新實行大隊統一核算,統一分配。這一行動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也引起昔陽縣委和大寨鄉黨委的重視。這一年大寨的農業生產也嚴重滑坡,糧食總產量由上一年的40萬公斤下降到32.5萬公斤。於是,這年10月,昔陽縣委派工作組進駐大寨。在縣委工作組的反複勸說和細致工作下,大寨黨支部“一班人”又重新統一了思想,重新走上了改革之路。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大寨曾一度落在後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寨也落實了農業生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生產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此,大寨人在向全國學習的口號下,開始了二次創業。

1981年,全國到處都在實行大包幹責任製。大寨黨支部經過再三研究,也決定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責任製。但由於黨支部的思想沒有真正統一,也由於大寨固有模式的影響及人們的思想一時適應不了新的形勢,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1982年,大寨又走了段回頭路,重新實行大隊統一核算,統一分配。這一行動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也引起昔陽縣委和大寨鄉黨委的重視。這一年大寨的農業生產也嚴重滑坡,糧食總產量由上一年的40萬公斤下降到32.5萬公斤。於是,這年10月,昔陽縣委派工作組進駐大寨。在縣委工作組的反複勸說和細致工作下,大寨黨支部“一班人”又重新統一了思想,重新走上了改革之路。

從1981年開始,經過曲曲折折的改革探索,大寨村終於走出了傳統的計劃經濟農業模式,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大寨在村集體收入增長和固定資產總額增長的基礎上,對農業生產的內部結構做了調整,下放了自留地,家庭副業從無到有,鐵、木匠和豆腐坊重新開張;調整了農作物布局,增加了穀子和小麥的種植麵積,減少了玉米播種麵積;在糧食生產上以科技投入、提高單產為主要措施。大寨的產業結構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例上。改革開放前,工業收入隻占全村總收入的15%,1989年工業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已上升到82.5%。

通過近十年的改革,大寨的勞動力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原來的專一務農向兼業化發展。盡管農民的職業分化尚處在初級階段,不那麼明顯與穩定,但是除個別沒有壯勞力的農戶外,絕大多數農戶走向兼業化和收入來源多樣化。尤其是男勞力,幾乎全部從事兼業生產,或亦工亦農,或林農兼顧。

對於大寨村民來說,生活的變化不僅表現在吃得好了,住得更寬敞了,而且生活也更自由了。過去大寨人的生活方式,在很長的時間裏,生產與生活是融為一體的,談不上對生活享受的主動追求,他們的時間大多被集體勞動和集體活動占據,由家庭和個人支配的時間極少,追求個人享受常常會遭到批評與批判。改革開放以來,他們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起來,不用天天“綁縛”在農業生產上。按原大寨黨支部委員宋立英的話說:“還是現在更好,生產上自由了,生活上也自由了。”

大寨正在發生著曆史性的變化,但與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一些村鎮相比較,大寨的發展並不突出,與它在曆史上曾有過的顯赫地位相比較,更給人一種“今不如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