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糊塗。
長公主的糊塗表現為三點:
其一對女兒的婚姻缺乏認識。
漢武帝與陳阿嬌之間的婚姻,說到底是基於政治利益,於青梅竹馬無關,於卿卿我我無關。作為母親,長公主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其二,阿嬌的丈夫是皇帝,作為母親,在嫁女兒給太子之時,就應當明白:阿嬌不可能專寵!何況漢武帝多情風流,一生女人無數。這時,教女兒對此不必在意,風物長宜放眼景,或許情況會大不一樣。
其三,對阿嬌的過激反應沒有及早幹預。陳阿嬌一時性起,反應過度,尚有情可願。但是,作為母親,長公主不應該意氣用事,應及早提醒女兒收斂過激行為,更不可搞什麼巫蠱事件。
我們不妨拿長公主對陳阿嬌,與王太後對漢武帝作一個比較,漢武帝繼位之後和陳阿嬌、長公主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王太後立即幹預,希望二人能和好。漢武帝聽從了母親的忠告,馬上調整和長公主、陳皇後的關係,避免了許多後顧之憂。(皇太後謂上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為明堂,太皇太後已怒。今又忤長主,必重得罪。婦人性易悅耳,宜深慎之,上乃於長主、皇後複稍加恩禮。)為什麼王太後可以告誡兒子調整夫妻關係?而長公主不能告誡女兒搞好夫妻關係?原因隻有一個,就是王太後比長公主更有智慧。
長公主在親近王美人、私定娃娃親、毀栗姬、廢劉榮、譽劉徹、最終將劉徹推向皇帝之位的過程一中表現出過人的才能。但是,在女兒的事情上卻麻木而愚蠢,前後判若兩人!
“脈脈此情向誰訴”
第三個人,衛子夫。
平民歌女衛子夫如何邂逅漢武帝?說起來非常偶然。
衛子夫出身低賤,本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因其夫是平陽侯曹壽,故名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平陽公主貴為公主,一向注意搞好和弟弟漢武帝的關係。她找了十幾個年輕貌美的女孩養在家裏,打扮得漂漂亮亮,隨時準備漢武帝來挑選。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漢武帝在霸上參加除災求福的禮儀後,順便來到平陽公主家。
平陽公主讓美人麵見武帝,而武帝一個也不喜歡。這時,歌女進來獻歌,武帝一眼就看上了衛子夫。當天,衛子夫在皇帝換衣的車中侍奉漢武帝,得到親幸。
武帝幸得心愛女子,十分高興,當場賞給平陽公主黃金千斤。平陽公主見機行事,奏請將衛子夫送入宮中,漢武帝欣然同意。衛子夫上車時,平陽公主撫著她的背說:“去吧,好好吃飯,好好努力!哪天富貴加身,別把我忘了!”(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即貴,無相忘!)
衛子夫因何得到漢武帝垂青呢?
衛子夫的職業是歌女,歌聲如何,雖然史書無載;但是,應該還算動聽。我們講戚夫人大得劉邦賞識之時,特別提到劉邦喜歡功夫殯妃,才藝殯妃;漢武帝也是如此的話,這倒成了劉氏家族的一大特點:寵愛才貌雙全的女人!
衛子夫有一頭美發,這一點倒是有據可查。我國宋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太平禦覽》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鬢》記載了一件事:《史記》曰:衛皇後字子夫,與武帝侍衣得幸。頭解,上見其發鬢,悅之,因立為後。但是,《史記》中沒有記載這件事。《漢武故事》卻也說衛子夫憑一頭秀發大得漢武帝欣賞:子夫遂得幸,頭解,上見其發美,悅之,納於宮中。東漢著名文學家張衡在他的名作《西京賦》中也有一句:衛後興於鬢發。
中國男人素愛烏發如雲的美女,漢武帝也不能免俗。一頭秀發使平民女子衛子夫倍增嫵媚,也俘獲了大漢王朝最高當權者的心。
衛子夫入宮後,能夠延續她在平陽公主家中的好運嗎?
事實是,衛子夫入宮一年多,竟然再也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召見,更不要說親幸了。
這豈非咄咄怪事?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
首先,漢武帝是偶然路過平陽公主家,邂逅歌女衛子夫,一時的魂不守舍稍縱即逝。回到宮中後,後宮佳麗如雲,衛子夫自然不那麼搶眼了。美人之美,從來都是相對的,在隻有十幾個美女的平陽公主家,衛子夫才貌出眾;但是,到了武帝後宮,要想“三千寵愛在一身”,談何容易?
其次,宮中製度的限製。妃嬪並不能隨意見到皇帝,除了皇帝欽點。因此衛子夫沒有機會再次麵見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