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情變之謎:卓文君膽識 成就情聖(3 / 3)

這邊廂,才子司馬相如溫柔鄉裏卿卿我我;那邊廂,思婦卓文君幾年望眼欲穿。終於,文君放下矜持,寄去一紙呼喚,切盼郎歸。司馬相如一看,揮筆寫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數字,算是回了信。卓文君滿心歡喜,展開卷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唯獨沒有“億”字!無“憶”,“無意”!司馬相如已經對自己無“意”了啊。

卓文君自憐自傷,把司馬相如寫的這,些數字連綴成一首詩,回寄給司馬相女口: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係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言千語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闌,九月重陽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把未黃,我欲對鏡心已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作男。

卓文君把司馬相如寫來的十三個數字順著寫一遍,倒著寫一遍,首尾連環,將自己心中的怨恨表達得低旋淺徊,打消了司馬相如再娶的念頭。

這首優美的數字詩,頗具元曲風韻,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是偽造;它和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毫不相幹;然而,這首數字詩因其獨特的結構,征服了無數讀者,成為司馬相如、卓文君故事的一個組成部分。

話說回來,中國封建時期,男人有三妻四妾無可厚非,更何況司馬相如這樣英俊瀟灑的大才子。為什麼文君一否決,相如就撤訴呢?

因為文君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當年司馬相如費盡心機計,智娶卓文君,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獲得財富。如果因為一位茂陵女而離婚,財富肯定會大打折扣。我們不知道漢代夫妻離婚有沒有“財產公證”。不過,司馬相如區區文學侍從,如果真和卓文君對簿公堂,卓王孫肯定會迅速介入。麵對卓王孫全國首富的經濟實力,可馬相如絕難打贏這場官司。如此一來,豈不是前功盡棄?

但是,《西京雜記》還有一段記載:

長卿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文君之色,遂以發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為誄,傳於世。

司馬相如有糖尿病(消渴疾),回到成都後,沉溺歡愛,加重了他的病情。於是,寫了一篇《美人賦》告誡自己,但還是無法控製自己的濃濃愛意,最終因糖尿病致死。司馬相如死後,卓文君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相當感人的祭文。

這樣,大眾就一齊給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情變,安置了一個“浪子回頭”的光明尾巴。雖然野史的真實性無從考證,然而,我也認為,這樣的結尾確實更符合司馬相如的性格,更接近曆史真相。

盡管“劫財劫色”在先,但司馬相如並非心狠手辣的老江湖,說到底,他終生都為情所困,頗具傳統知識分子的幼稚和軟弱。

首先,為皇恩所困。史載司馬相如病危之時,漢武帝曾專門派所忠去他家中索書,結果來晚了一步,司馬相如已經撒手人寰。所忠正欲離開,突然發現司馬相如留給漢武帝最後的遺作——《封禪書》。

司馬相如至死不忘迎合漢武帝的泰山封禪之心。我不禁要問,司馬相如為什麼要迎合武帝?是有所期待嗎?前麵講到,司馬相如衣食無憂,又沒有多少銳取之心,溜須拍馬不至於如此鞠躬盡瘁吧?從不得誌的閑居雅士,一躍成為皇帝的座上賓,司馬相如的逢迎恐怕更多發自內心的感恩,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文人氣質在作怪。

其次,為美人恩所困。司馬相如悅文君之貌,還是圖卓王孫之財?我以為,兼而有之。如果司馬相如果真是不遺餘力,追逐錢財,難道隻有浪漫多情的“琴挑”,這唯一的思路嗎?再有,司馬相如婚後何必與文君恩愛甜蜜?娶茂陵女又為何要先試探文君的反應?甚至最後又因文君死於糖尿病?如果一定要把這一切解釋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那麼,司馬相如無異於文君花錢買來的高級奴隸。事實上,卓文君為司馬相如甘付極大的犧牲,這又如何解釋?說到底,是卓文君的忠貞多情,讓他有所顧忌。

愛意味著付出,也意味著放棄。卓文君深知這一切,由此成為司馬遷《史記》中唯一一位自尊自重自愛的女性形象。

“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漢武帝愛才識才,且不拘一格提拔和使用人才,滿朝人才濟濟。而放任東方朔、結交司馬相如,顯示出帝王最寬待的,往往是諧趣之臣,風雅之士。足見漢武帝生性活潑,精神健全,陽光得很。然而,一旦武帝失察,寵信了邪逆之人,也勢必敗壞朝廷,損害社稷。

那麼,煌煌武帝朝,是否寄生如此惡棍?聖心銳敏,能否明辨是否忠奸?

請看:寵信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