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遇害是意外,劉賜臥床是誤會。但是,各懷鬼胎的一家人抓住這些大做文章,眾人推牆,家豈能不倒?
加害劉孝是徐來私心的大暴露。在中國曆史上,用女人挑撥父子關係,徐來是第一人。後繼者不乏其人。東漢末年,王允用貂蟬離間呂布和董卓,算是一次經典回放。
劉爽這一濫招,至為卑鄙,也極具風險,劉爽確實不是一個稱職的太子,能力、道德雙雙低下,劉爽的末日即將到來。
衡山王立即召來劉爽,準備捆起來重打一頓。
太子知道衡山王久存廢長立幼之念,自己又出了這檔子醜事,幹脆攤牌。於是,他對父親說:劉孝和父王的侍女通奸,妹妹無采和奴仆通奸。父王多多保重,我要上書天子了。他扔下劉賜在寶座上發呆,跑掉了。
衡山王見事態嚴重,趕快派人阻止太子劉爽,沒有人能夠攔得住。於是,衡山王親自駕車去追,總算將太子追回來了。追回來的太子劉爽更是大放厥詞,衡山王隻好把太子囚禁起來,以免他把謀反一事抖摟出去。
劉孝很快得到衡山王的信任。衡山王讓劉孝佩帶著衡山王的王印,號稱“將軍”,住在王宮外的府第中,還給了他很多錢招攬賓客。
劉孝府上的賓客私下裏都知道淮南王、衡山王打算叛亂,紛紛慫恿衡山王造反。
於是,衡山王派劉孝府上的兩個賓客救赫(《漢書》作“枚赫”)、陳喜製造戰車和弓箭,刻了天子的玉璽、將軍的大印。衡山王到處訪求壯士,屢屢稱引吳楚七國叛亂時的計劃。但是,衡山王的胃口沒有淮南王那麼大,他不敢奪取皇帝寶座,隻是擔心淮南王起事後,近水樓台,首先吞並自己。他期望淮南王向西進兵,自己則乘機占領江淮。
“破鏡圓赴黃泉”
元朔五年(前124)秋,衡山王入朝見天子。經過淮南國時,淮南王和弟弟劉賜促膝長談,消除了兩兄弟多年的隔閡,並約定共同謀反。(元朔五年秋,衡山王當朝,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鄭,約束反具。)
是什麼讓這對反目的兄弟重歸於好?也許,他們談起了父親劉長,談到了他的死,他們孤獨的童年,這一支皇室血脈的延續……上一輩那對相殘的兄弟,成為這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兄弟複合的基石,此情此景著實讓人感動。而當這一切直指“謀逆”這條絕路,又讓人悲從中來、唏噓不已。
元朔六年(前123),衡山王上書漢武帝,要求廢太子劉爽,立次子劉孝為太子。劉爽趕緊派人進京告劉孝,衡山王聽說太子劉爽派白贏進京上書,擔心他講出自己的謀反之事,趕快向漢武帝上書,告發太子劉爽大逆不道。
這才有了我們前麵所講的衡山王劉賜家中兩樁大案:哥哥告弟弟,父親告兒子。
漢武帝把這個案子交給鄰近衡山國的沛郡郡守審理。
元狩元年(前122)冬,沛郡在劉孝家裏抓獲謀反要犯陳喜。陳喜的被捕不僅讓劉孝成為窩藏犯,而且,另有兩件大事讓劉孝揪心:
一,陳喜可能供出衡山王劉賜謀反。
陳喜經常和衡山王劉賜商議謀反一事,劉孝非常擔心陳喜被捕後,供出劉賜。
二,太子派人進京告狀可能供出衡山王謀反。
劉孝考慮再三,決定率先自首,告發陳喜等人參與謀反。漢法規定:能夠坦白並揭發他人者可免罪。此時,劉孝已經不再顧及父王,一心隻想自保。
這樣,衡山王的謀反案和淮南王劉安的謀反案一樣,尚未起動就被重要參與者告發;告發淮南王的是要犯伍被,告發衡山王的是要犯劉孝。
最終,衡山王劉賜自殺;劉孝檢舉自首且檢舉他人,免除他的謀反罪,但是,劉孝和父王的侍女私通,處死;王後徐來用巫蠱手法害死前王後乘舒,處死;太子劉爽犯不孝罪,處死;參與衡山王謀反者一律滅族;撤消衡山國,改立衡山郡。
至此,淮南厲王劉長的兩個兒子劉安、劉賜因謀反罪自殺,劉長這一支皇室血脈基本斷絕。
劉賜為什麼會走上一錯再錯的謀反之路呢?
首先,自保。劉賜沒有大哥劉安那樣的政治野心,他開始隻想自保,以免被大哥劉安起兵時所吞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賜的野心也在膨脹,他想趁劉安起兵後占有江淮之地;兄弟二人握手言歡後,劉賜由自保踏上了謀反之路。
其次,不滿。劉賜謀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衛慶事件,漢武帝對他的懲罰讓他由不滿走向叛亂。
但是,無論是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大環境,還是劉賜本人的政治才幹,加上劉賜家庭中的內亂,都不可能讓劉賜叛亂成功。劉賜的失敗是必然的。
再有,複仇。和他的哥哥劉安一樣,劉賜並未忘記父親劉長的慘死,兄弟複合,血濃於水,決意謀反複仇。
關於劉邦八子劉長一支,幾代人的皇家恩怨終於落下帷幕。
漢武帝兵不血刃,平定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叛亂。武帝時期諸侯割據勢力大大削弱,再也不可能形成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的局麵。
同時,漢武帝廣攬人才,使武帝一朝呈現人才濟濟的鼎盛局麵。在漢武帝眾多的人才之中,有一個人特別搶眼,他第一次寫給漢武帝的求職信,就“高自稱譽”,把自己大大誇獎了一番,在數以千計的求職人中脫穎而出。此人是誰?有何能耐四兩撥千斤?
請看:另類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