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一錯再錯:漢武帝平叛 兵不血刃(1 / 3)

淮南厲王劉長在漢文帝的縱容下,盲目自大,踏上謀反之路,最終被漢文帝輕鬆除掉。劉長有四個兒子,幼子劉良早夭,次子劉勃也是命短。武帝即位之後,隻剩長子淮南王劉安、三子衡陽王劉賜。為報殺父之仇,淮南王劉安踏上謀反之路,成為劉長後人中的第一個失敗者;那麼,劉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還會步其父、其兄的覆轍,讓這個家族一錯再錯嗎?

“私心重野心小”

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劉賜被封為廬江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七國之亂,昊國使者來到廬江,廬江王劉賜不願響應叛亂,但是,他仍派人與閩越頻頻聯絡。

廬江王劉賜的封地鄰近閩越,他屢次遣使臣與閩越結交,引起朝廷關注,不久,劉賜被北遷為衡山王。

衡山王劉賜和淮南王劉安雖是親兄弟,但二人關係並不融洽;雙方都抱怨對方失禮,互不往來。

一開始,衡山王劉賜並沒有卷入淮南王劉安的謀反案。但是,畢竟是親兄弟,衡山王對淮南王的動靜挺關心,劉賜很早就發現大哥劉安想謀反。他沒有向漢武帝舉報,而是暗中提防,唯恐大哥劉安順勢吞並了他的衡山國。

劉賜守著衡山國這“一畝三分地”,坐井觀天、患得患失。但是,一個突發事件打破了平靜。

元光六年(前129),衡山王劉賜進京朝見漢武帝。他手下有一個叫衛慶的謁者(負責收發傳達)懂方術,衛慶就想上書武帝,入朝侍奉,奔一個好前程。投靠皇帝顯然比跟個諸侯王更風光,更容易發達。衡山王劉賜知道衛慶準備改換門廷,勃然大怒,判衛慶死罪,嚴刑拷打。衛慶認罪。但是,衡山國主管民事的內史(二千石)不同意劉賜對衛慶的指控。

劉賜十分惱怒:殺個奴才都要被橫加阻攔,我畢竟是一方諸侯,太傷自尊了。

於是劉賜派人向漢武帝上書,先把內史告上朝廷。而內史義正辭嚴,說,劉賜誣陷衛慶。

衛慶事件暴露出衡山王劉賜在君臣關係上處理不當。我這裏講的君臣關係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衡山王和衛慶之間的君臣關係,一是衡山王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關係。

漢武帝和劉賜是君臣關係。衛慶如果確有方術,劉賜即便一百個不願意,也應忍痛割愛,將衛慶奉送喜歡方術的漢武帝;何況衛慶隻是一個小小的謁者,能取代他的人多如牛毛,為何不做個順水人情?衛慶事件,也證實了劉賜的目光短淺。

漢武帝如何處理劉賜的官司呢?他將這樁案子和另一樁案子並案處理了。因為衛慶事件暴露出武帝的不良嗜好,如果就案斷案,難免讓人說閑話。所以漢武帝利用另一樁案子,“借力打力”,處罰衡山王劉賜。

原來,在衡山王控告衡山國內史之時,另有人控告衡山主兩樁罪:一是搶奪民田,二是毀壞百姓墳地,開辟為自家田地。這兩樁罪其實是一回事:非法擴張私人占地。

有人建議逮捕衡山王,漢武帝搖頭。他沒收了衡山王任命官吏的權利——二百石以上官棒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政府任命。

漢代開國以來,諸侯國的國相、太傅均由朝廷任命,二千石以上的高官都由諸侯王任命,更不用說二百石的低級官員了,諸侯王權限極大;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國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改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是,二百石以上低級官員的任命,諸侯王還能做主。

借衡山主非法占地一案,漢武帝收回了劉賜任免二百石以上官員的權利,對衡山王和內史的是非恩怨則不予處理。

漢武帝這招有點黑色幽默:你不是容不得人嗎?成全你,叫你無人可容。你不是喜歡找下人較勁嗎?行,二百石的以上的你不用找了,跟二百石以下的去說事吧。

衡山王被完全架空,過去是自己人不聽自己的話,現在弄得身邊沒有自己人了。

“家不和亂天下”

衡山王劉賜麵臨兩種選擇:一是接受懲罰,改邪歸正;二是我行我素,變本加厲。一向明哲保身的劉賜會怎麼選擇呢?

衡山王以此恚,與奚慈、張廣昌謀,求能為兵法、侯星氣者,日夜從(song,慫)容王,密謀反事。

劉賜選擇謀反!劉賜對漢武帝沒收他的官吏任免權十分惱怒,極力尋找兩種人:一是能夠帶兵打仗的,二是懂得星象占卜的,日日夜夜和他們謀劃於密室。

漢文帝前元八年(前172),淮南厲王劉長叛亂。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劉長長子淮南王劉安叛亂。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劉長三子衡陽王劉賜叛亂。

幼年喪親,成年謀逆。劉氏皇族八子劉長這一脈似乎受到命運的詛咒,陷入一種可怕的怪圈。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衡山王劉賜還沒有來得及叛亂,他的家中出了兩大醜聞:

一是,衡山王的太子劉爽派了他的親信白贏進京上書漢武帝,狀告他的弟弟劉孝製造戰車、弓箭,準備謀反,還告他弟弟和父親的侍女通奸。

二是,衡山王劉賜狀告太子劉爽不孝。

哥哥狀告弟弟謀反、亂倫,這豈不是天大之事?緊接著父親狀告兒子不孝,也是有違綱常。但是,白贏還沒有來得及將上書交給漢武帝,就因為淮南王劉安的謀反案被逮捕了。

衡山王劉賜的叛亂還未成型,怎麼就後院起火,突然爆發一連串不測之事呢?

事情緣於衡山王劉賜上書“廢長立幼”,即要求廢太子劉爽,立劉爽的弟弟劉孝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