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有一篇《季布列傳》寫道: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的一員虎將,多次打敗劉邦,劉邦對他恨之入骨。項羽兵敗自殺之後,劉邦懸賞千金捉拿季布,並且宣布:膽敢窩藏季布者滅三族。季布躲到當時的大俠朱家家中當奴隸。朱家為了營救季布,親自到京城拜見劉邦最信任的太仆夏侯嬰。朱家對夏侯嬰說:兩主相鬥,各為其主。季布作為項羽的部下,盡心盡責,那是他的本分。皇上能把項羽的臣下都殺光嗎?如今,皇上剛得天下就報私仇,怎麼能顯示寬廣的胸懷呢?真把季布逼急了,他逃到北邊匈奴或者南方越人處,豈不是拿壯士資助漢朝的敵人?劉邦聽後,立即赦免了季布,並封季布為郎中(皇帝的侍從)。漢惠帝時,季布當了中郎將,阻止了呂後對匈奴用兵。漢文帝時,季布又擔任了河東太守,成為漢朝一代名臣。
在《季布列傳》結尾,司馬遷說:在項羽那樣以勇猛著稱的名將麵前,季布能憑自己的勇敢顯露名聲,可以稱得上是壯士。但是,季布為了保全性命,在朱家家中當奴隸,這是多大的恥辱啊!為什麼季布不選擇死亡呢?因為他認為自己有才,他把受辱不當作是一種恥辱,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屨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
可見,司馬遷對季布的認識、評價正是基於自己的切身體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終生追求,何懼屈辱?能成大事者,在這一點上,概莫能外。
2.金錢觀。
司馬遷麵臨宮刑之時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以錢贖罪。武帝時期,許多參加對匈作戰的將領犯了死罪都以此買命。司馬遷拿不出五十萬錢而慘遭宮刑,這使司馬遷對金錢有了新的看法。
司馬遷繼承了荀子的思想,承認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正當性,並且,提出了一係列非常務實的觀點。
《史記·貨殖列傳》認為:追求富有是人的天性。司馬遷說: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為追逐利益而來。擁有一方土地的王侯,還嫌自己不夠富有,何況是天下百姓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我們民族的傳統一向重義輕利,儒家提倡安貧樂道,言利者會被人們不齒。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有一段名言: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讚賞顏回安於清貧,也就同時貶斥了物欲和金錢。然而,不衣不食,何談禮儀廉恥!司馬遷似乎有所洞察,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人們追求物質利益是正當的,隻要是“取之有道”!
3.犀利深刻。
司馬遷刻畫曆史人物,入木三分;原因在於,司馬遷從自己的經曆中讀懂了許多曆史人物,讀懂了許多他過去認識不深刻的東西。
從來史官對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馬遷是個例外。高祖十年(前197),陳豨被逼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平叛,呂後利用陳豨事件誅殺了韓信。劉邦得知韓信“謀反”被誅一事後,派人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蕭何五千戶,還派五百士兵作為警衛。文武百官得知蕭何加封,紛紛前來祝賀。原秦朝東陵侯召平卻前來吊喪。蕭何大驚,詢問原因。召平說:相國的大難從此開始了!你想,為什麼皇上在外風餐露宿地平叛,你奉命鎮守關中,不受征戰之苦,反而受到加封?因為韓信剛剛謀反,皇上懷疑你也有反意,所以加封你。希望你不要接受任何封賞,把全部家財捐出來作為軍費,皇上一定很高興。蕭何趕快依計行事。劉邦對蕭何的這種做法有什麼反應呢?《史記》中《蕭相國世家》寫了四個字:上乃大悅。
蕭何是什麼人?他是劉邦早年在沛縣時的上司,一向對劉邦關愛有加。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帶領全族人一直追隨劉邦。劉邦當了皇帝,功臣爭封,大臣們都主張曹參的功勞第一;唯獨劉邦堅持蕭何的功勞第一。劉邦說,所有的功臣都是獵狗(功狗),唯獨蕭何是指揮獵狗的獵人(功人)。(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可見,劉邦對蕭何多麼信任!但是,韓信事件之後,劉邦對蕭何也不放心了。“上乃大悅”四個字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劉邦對開國功臣的猜忌之心。把一個開國皇帝的心事剖析得如此深刻,二十四史中唯獨《史記》能做到!
唐人劉知己說,寫史要具備“三才”:史才,史學,史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識。史識是史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史書隻是材料的堆砌。《史記》固然離不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的開創之功,離不開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博聞廣識;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足以鑄就司馬遷修史的偉大靈魂。真正讓司馬遷區別於其他所有史家,讓《史記》有別於其他所有史書的關鍵,是司馬遷的不幸遭遇。正是這種不幸遭遇,造就了司馬遷的史識,鑄就了司馬遷的偉大。
遭受宮刑之前,司馬遷一心要當一個皇帝的忠臣、寵兒(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但是,慘遭宮刑之後,他淪落到太監般的尷尬地步,被開除出社會正統之列。至此,他不再書生之見,不再人雲亦雲,而開始有所懷疑有所批判,擁有了充滿個人意誌的識見和膽略,千古不朽的《史記》橫空出世。
漢武帝對司馬遷的戕害,改變了司馬遷一生的命運,也成就了一個偉大史學家和一部卓絕的史學著作。這個讓司馬遷生不如死又死而後生的漢武帝,到底是草菅人命還是天威難測?如此性情中人,是通過怎樣複雜的鬥爭登上權力頂峰的呢?
請看:潛龍在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