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俄三國為對抗德、意、奧軍事集團、爭取世界霸權組成的帝國主義軍事同盟。19世紀,在爭奪巴爾幹的鬥爭中,法、俄為對抗共同敵人德國,日益接近,於1893年簽訂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在遭受三國同盟進攻或威脅時互相支持。進入20世紀,因德、英矛盾發展,英、法亦為共同對德而接近。於1904年簽訂協定,就雙方瓜分非洲等殖民地的矛盾達成協議。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敗。不再是英國主要競爭對手。1907年,締結英、俄協定。至此協約國最終形成,成為帝國主義戰爭中兩大軍事集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意大利、羅馬尼亞、美國等24個國家先後加入協約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宣布退出。自1918年初起,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曾以協約國名義對蘇聯發動三次武裝幹涉,均被挫敗。
巴爾幹戰爭
巴爾幹戰爭是1912—1913年間為爭奪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屬地而發生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時間是從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是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在意土戰爭期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巴爾幹同盟。1912年10月,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了。巴爾幹同盟很快就取得一係列的勝利,土軍慘遭失敗,迅速向掩護首都伊斯坦布爾的防線退卻。土耳其在巴爾幹的領土幾乎全部喪失殆盡。10月底保加利亞的軍隊逼近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政府被迫請求大國調停。在歐洲列強斡旋下,土耳其與四個交戰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在德國的支持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事再起。3月5日,希軍攻克亞尼納。3月26日,保、塞聯軍攻陷亞得裏亞堡。4月22日,斯庫台土軍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與巴爾幹四國簽訂《倫敦條約》。條約規定,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其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的全部交給巴爾幹同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徹底推翻了土耳其對巴爾幹各族人民的封建統治和壓迫。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時間是從1913年6月至1913年8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因沒有獲得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要求從保加利亞所占領的馬其頓領土中得到補償,也就是要求修改《保塞同盟條約》。在瓜分馬其頓的基礎上,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對保加利亞的《希塞同盟》,羅馬尼亞也參加了這個同盟。保加利亞方麵,奧匈答應給予貸款,並保證它的領土完整。在德奧的煽動下,自恃強大的保加利亞,先發製人,於1913年6月向塞、希兩國發起進攻,挑起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從雙方來說,這次戰爭都是非正義的王朝戰爭。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參加到塞、希一邊,對保加利亞作戰。戰爭以保加利亞的失敗告終。1913年8月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根據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戰果,而且還丟失了原有領土的一部分,而塞爾維亞卻得到加強。這就加深了塞與奧匈帝國的矛盾,終於使巴爾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為了炫耀武力,在薩拉熱窩組織了一次軍事演習。在6月28日上午,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攜夫人索菲亞公爵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前往薩拉熱窩巡視。薩拉熱窩車站早有一隊敞篷轎車等候在那裏。斐迪南為了長期占領這塊土地,想通過此行在表麵上給波斯尼亞人民一點好感。因此,他不想在這座城市炫耀他的軍事力量,隻帶了少數的衛兵進行防衛,連本城提供的憲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極為馬虎。這個不可一世的王儲似乎過低估計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怒火。
斐迪南夫婦從列車上下來後,鑽上第二輛轎車向市政廳進發。索菲亞坐在斐迪南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總督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的位置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就在車隊通往市政廳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奮力向車隊扔過一枚炸彈。司機見勢不妙,加快車速。炸彈落在第三輛汽車前麵,炸裂了那輛汽車的前輪胎,炸彈的碎片擊傷了總督和大公幾個副手。察布裏諾維奇當場被捕。斐迪南夫婦故作鎮靜。揮手示意“繼續前進”,到市政廳參加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車隊重新上路,駛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