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影響世界曆史的大事件(27)(1 / 3)

龜船是朝鮮人民很早就發明了的一種戰船,因其形狀如龜,故名“龜船”。李舜臣在部將羅大容的技術協助下,改進了龜船的結構和設備。龜船長33米,寬8米,全用堅固木料(或說鐵板)做成。船頭和船尾,各設炮眼1個,左右舷各設炮眼6個,共14個,炮眼內各置大炮1門。從船內可通過炮眼向外觀察,而船外卻看不到船內動靜。

龜船前進靠風力鼓帆和水手劃槳,平均時速為6哩。戰鬥打響後,船槳可以收起,水手可藏在船內劃槳。它猶如一艘機動船,衝鋒陷陣,縱橫馳騁,行動自如,14個炮口可前後左右同時開火,使敵船被動挨打,陷於混亂。

龜船的船頭又像龍頭,龍頭裏燒起硫磺和硝石,打開龍口——龜口,就噴出火焰和濃霧般的黑煙,使敵人咫尺難辨,能起到煙幕作用。同時,煙霧中含有毒氣,能防止敵人靠近。在曆時7年的衛國戰爭中,龜船始終擔負著海上偵察、突擊和殲滅敵軍的任務,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在國家民族危亡之時,李舜臣決心誓死抗戰。他說:“願以一死為期,直搗虎穴,掃盡妖氛,欲雪國恥之萬一。”1592年5月7日,從全羅道左水營出發的李將軍的水軍於玉浦港與日本海軍遭遇,李舜臣下令猛擊日軍,日本艦船沉的沉,燒的燒,這次海戰共擊沉和粉碎敵船40餘艘,繳獲大批武器和糧食,日軍傷亡慘重,而朝鮮方麵參加戰鬥的戰船共90餘艘,竟無一損失。抗戰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粉碎了豐臣秀吉從海上侵略朝鮮沿海地區、水陸並進、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5月20日。李舜臣又打響了第二次大海戰。在泗川海麵,李舜臣的龜船將10多艘日本軍艦打得狼狽不堪,日船幾乎全部被擊沉或繳獲。

接著,李舜臣率領艦隊進攻停在唐浦的敵軍陣地。他命令龜船向敵軍帥船猛衝過去。帥船被堅固的龜船撞破,日軍全線崩潰,21艘敵船全部被俘獲。此後,日本船艦26艘,躲在浦口後麵,不敢出戰。李舜臣讓3艘戰船偽裝偵察地形,引蛇出洞,主力艦船則埋伏在山腳下。敵艦傾巢而出,結果被前後夾擊,全軍覆沒。戰鬥中,李舜臣左臂受了傷,血流不止,可他仍挺立在船頭,指揮將士們作戰。

唐浦大捷後,朝鮮海軍一鼓作氣,與日軍在閑山島展開大戰,一舉消滅日本海軍主力。這次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內陸各郡的義兵,並為中國明朝政府的援軍贏得了時間,從而為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

李舜臣功勳卓著,被提升為三道水軍統製使。他抓緊海軍建設,製造戰船和武器,貯備軍糧,擴充兵員,鞏固與地麵的聯係,從各方麵加強了海軍力量。中國明朝政府於1592年夏天派兵援朝,第二年1月解放平壤,4月解放漢城。中朝聯軍將日軍趕到釜山及其附近的狹窄地帶。朝日雙方於6月開始和平談判。由於敵人使用反奸計,李舜臣在1597年被免職。

不久,豐臣秀吉率領10多萬軍隊卷土重來,再次侵犯朝鮮。大敵當前,朝鮮政府在人民群眾的巨大壓力下重新起用李舜臣為水軍統製使。當時隻有戰船12艘,水兵120名。朝鮮政府認為海軍損失太大,力量太弱,難以防敵,曾一度命令李舜臣棄舟登陸。李將軍上疏國王說:“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敵則猶可為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不敢侮我矣。”李將軍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與獻身精神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將士。為了迎擊日軍,他利用沿岸有利地形,布下了巧妙的鐵索陣:在鳴梁海峽內外,暗設兩道鐵索,漲潮時水深,船隻可以安全通過;落潮時水淺,鐵索就能把船封鎖在口內。1597年9月中旬,李將軍以12艘戰船在鳴梁海峽挫敗日船300餘艘,殺傷日軍數千人,取得了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第二年,豐臣秀吉生病死去,日軍銳氣大減,人心渙散。這時明朝政府派遣海軍艦隊到朝鮮助戰。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的朝中聯合艦隊同日軍進行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李舜臣擊斃日軍大將,打退包圍明軍統帥的敵船。明軍艦隊副司令鄧子龍的戰船起火,李舜臣前往搶救,不幸左胸中彈。他囑咐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施號令,繼續戰鬥。

朝鮮人民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李舜臣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可愛的祖國,他和他的戰友們用鮮血換來了朝鮮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70多歲的老將鄧子龍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把滿腔熱血灑在異國的土地上,為中朝友誼譜寫了不朽的篇章。

法蘭克王國的締造者——克洛維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在萊茵河下遊一帶,其中一部分沿海而居,稱海濱法蘭克人(薩利克法蘭克人);另一部分沿萊茵河而居,稱河濱法蘭克人(裏普阿爾法蘭克人)。

出生於墨洛溫家族的海濱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希爾德裏克去世後,他年僅16歲的兒子克洛維繼承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