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是自己田裏長的———常用野菜與家種蔬菜
1.野菜采摘的學問
菌類野菜的旺盛時節應當在夏季,而且有毒的野生蘑菇種類較多,不好辨認,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千萬不要亂吃。
野菜的種類不同,生長時期不同,食用部位也不同。林彥雲先生提醒,市民到野外采集野菜的時期、方法,要根據野菜的種類而定,“適時采摘”。如薺菜,可以在4~5月份開花前挖掘,馬齒莧在夏秋采集等,枝葉曬幹,容易保存。林先生稱,每種野菜都有其最適宜食用時期,如果超過采集期,有些種類就如同雜草,失去其價值,而一些野菜隻有嫩枝、嫩葉可以食用,超過時節,就成“粗枝大葉”了。對於一些常見的野菜,要選擇長勢好、植株粗壯、鮮嫩、無病害的采集,而且采集時要從根部掐下,避免菜根因水分揮發而老化。
把采集後的野菜“搬”回家,這也是一門學問。采集的時候及時歸攏,及時紮把,隨采隨整理。實際上,如果用塑料袋子等不透氣器具把野菜密封保存,減少野菜表麵水分蒸發,可能會保存更長時間,當然,采集的菜要當日加工和食用,存放過久會使菜老化變質。
采集野菜本身就是很好的健身之道。采集的過程能大量消耗熱量,對活動腰腿也大有裨益。其時視野裏一片新綠,野外的天地無限寬廣,無論有多少壓力和鬱悶,都能回歸平和寧靜。林彥雲先生稱,在自然中采集野菜,更重要的是可以認識很多植物,相當有趣。
2.野菜食用的原則
一是熟悉的野菜可放心食用。比如薺菜、馬齒莧等,不要誤摘誤食。
二是不食用有環境汙染的野菜。不少野菜本身無毒素,但不同的生長環境卻決定了它日後是否受汙染,能否食用。
如果在土壤和大氣中重金屬含量較高的環境(如工礦區)中生長,它能富集自然界的鎘、鉛、鍶、鉻等重金屬元素;而生長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如公路邊、工業汙水渠邊)的野菜,不但能吸附空氣中的灰塵,而且對空氣和土壤的有害氣體和化學成分具有過濾作用;生長在醫院、疫區內的野菜,還會依附著危害人類的細菌、病毒等,因此,切忌到公路邊、工礦區、汙水渠旁、醫院附近采摘野菜食用!
三是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現采現吃,久放的野菜營養成分大大減少,味道差。
四是野菜不宜多吃。部分野菜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包括單寧、生物堿、皂苷、硝酸鹽、重金屬等。如野蒜含丙烯基硫化物,常食會令人陰虛火旺、咽喉幹燥、眼目赤腫;小薊(刺目菜、青春菜)含生物堿等物質,常食可致人體脾胃虛寒、血瘀,過量可發生中毒。此外,大部分野菜都具味苦性涼、解毒敗火等功能,但過量食用可損傷脾胃,每次隻能適量食用。
五是野菜做法各不同。苣蕒菜、蒲公英等野菜最佳吃法是洗淨蘸醬生吃。還有一些苦味的野菜,生吃苦中有甜,爽口醒腦,若熟吃則無法下咽。
野菜的吃法很多,但它不像那些名吃大菜,非要按照什麼菜譜或章典來製作。大多數的野菜洗淨後,用熱水焯一下,或拌或炒或蒸,就可以像蔬菜一樣食用。幹燥上火時可以用小火煨一鍋野菜粥,濃濃的菜汁裹著黏稠的米糊,清淡而滋味綿長,還可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取,有滋陰補腎,調節腸胃之功效。不過,市民應避免食用那些不知道名稱的野菜。3。幾種常見野菜
(1)口蘑:口蘑是生長於張家口市以北草原上的各種野生蘑菇,經加工精製後,專稱為“口蘑”,作為張家口一種名產。口蘑的種類頗多,主要有白大蘑、普大蘑、杵中蘑、珍珠蘑、鏡子麵蘑、青腿片蘑、杵片蘑、茸子蘑等十多種。其中最為名貴的是白蘑,其菌蓋(俗稱傘)潔白,菌褶黃白,褶細、蓋大、肉厚、柄短,氣味極為清香。經過加工的成品口蘑,色澤分明,形如傘狀,個大肉肥,色、香、味俱佳,可清燉、紅燒、吊湯食用,尤其是燉好的“肉絲口蘑湯”能使滿屋清香,撲鼻入腑,食欲倍增。口蘑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十分豐富。據測定,口蘑中含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纖維,還含有鉀、磷、鈣、鐵等礦物質和氨基酸及大量維生素B、維生素C,素有“高級蔬菜”之稱。如果長期食用,能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增強人體對肝炎、軟骨病的防治能力,並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在國際上,口蘑和其他食用菌一樣,被譽為健康食品。
(2)蕨菜:蕨菜亦稱“烏糯”,又名龍頭菜。蕨菜吃起來,不僅鮮嫩滑爽,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0。43克,脂肪0。36克,糖類3。6克,有機酸0。45克,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般栽培蔬菜的幾倍至十幾倍,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譽。蕨菜味甘性寒,入藥有解毒、清熱、潤腸、降氣、化痰等功效,經常食用可治療高血壓、頭暈失眠、子宮出血、慢性關節炎等症,對流感也有預防作用。(3)土人參土人參又名玉蘭菜、飛來菜等,屬馬齒莧科土人參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土人參為直根係,主根近圓柱形。株高50厘米左右。葉片橢圓形,稍肉質,長8厘米左右,寬4厘米左右,葉上表麵光滑油亮。花小、桃紅色,每株可同時開花數十朵,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土人參營養豐富,且具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生津解渴、暢通乳汁等功效,是一種天然的藥食兼用蔬菜,市場上稱之為高檔賓館蔬菜。
(4)苦菜:苦菜又叫白花敗醬、黃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苦菜地下部分的莖細長;地上部分莖直立,莖上生葉。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邊緣有粗齒,兩麵有粗毛。苦菜花成傘房狀的圓錐聚傘花序,花冠白色或黃色,直徑4~6毫米。苦菜根及根狀莖有氣味,嫩苗可以食用,也可曬成幹品貯藏待用。目前,苦菜湯是最為常見的野菜湯品種之一。
(5)馬齒莧:馬齒莧又名長命菜、瓜子菜、五行草,是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植株匍匐,分枝比較多。莖和葉都是肉質、多汁,而且葉比較小,呈倒卵形狀,厚而且柔軟。因為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較高,馬齒莧是近幾年受到人們喜愛的野生蔬菜之一,愛長痤瘡的人適宜多吃。
(6)薺菜:俗話說,“到了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清明過後,農村很多婦女和孩子們常常擁到田邊地頭,細細地尋覓野生薺草,帶回家做餃子、春卷的餡心。薺菜又名護生草、菱角菜,屬十字花科。薺菜葉成羽狀分裂,葉不整齊,頂片特大,葉片有毛,葉柄有翼。薺菜屬耐寒性植物,喜冷涼的氣候,其嫩莖葉供食,味清香鮮美,可作為菜餡或做豆腐羹、炒肉絲、燒湯,也可曬成幹,但味較差。長期食用薺菜有明目、清熱、止血、利尿、治痢等功效。
(7)紅番莧:紅番莧又名紅鳳菜、觀音莧、木耳菜、紅背菜、當歸菜,為菊科多年生草本。紅番莧的葉呈橢圓狀披針形,厚而柔軟,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葉上麵綠色,背麵紫紅色,光滑無毛花橙黃或猩紅色。紅番莧可做湯菜,例如滾魚片湯、滾瘦肉湯,或用蒜茸炒鮮葉等,味道可口,對腸炎、痢疾亦有一定防治作用。
(8)益母草:益母草為唇形科直立草本植物,大多生長在山坡草地、曠野荒郊或路邊,向陽處更多。益母草株高30~100厘米,莖為方柱形。葉型變化比較大,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在花期脫落,多為卵形至近圓形,葉上分有3裂。花冠粉紅色至淡紫紅色,花後結淡褐色三棱形堅果。莖葉可以食用,也可製成幹品貯藏,味道清香爽口,涼拌或煲湯皆宜,是較為常見的野生保健蔬菜。
4.家種蔬菜
農家樂飯店的家前屋後在不同季節種上不同蔬菜,綠油油、水靈靈的,遊客享受到綠色純天然的食品,那種感覺是城市生活中享受不到的。這也是農家樂飯店最有特色的東西。
(二)禽類是自己家養的———家禽原料知識
1.草雞
雞的營養價值以草雞為優,烏雞為雞中上品。雞肉的食用方法很多,蒸煮、燒湯、醃製、風幹,各具風味。除雞肉外,雞肝、雞腎、雞心、雞膽、雞內金等均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如雞肝具有補肝、養血、明目的作用,適合視力下降、夜盲、貧血患者食用;雞心具有補心鎮靜的作用,適合心悸、虛煩患者食用;雞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膽囊炎、百日咳患者有效;雞內金具有健脾、養胃、消食的作用,對消化不良、腹脹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吃雞肉進補並非人人皆宜。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為了避免加重腎髒負擔,尿毒症患者禁食;雞肉性溫,為了避免助熱,高燒患者及胃熱患者禁食;雞肉中磷的含量較高,為了避免影響鐵劑的吸收,服用鐵劑時暫不要食用雞肉。需要注意的是,雞的臀尖是細菌、病毒及致癌物質的“倉庫”,絕對不能食用。
草雞肉質鮮美、清香可口、無藥殘,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易於飼養。目前,草雞飼養已成為很多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項目。有些飼養戶為了使草雞增重快、早出欄,忽視草雞采食青草的習性,全期飼喂單一的精飼料,結果使草雞的飼養成本加大。隨著飼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在草雞的日糧中添加一定量的青粗飼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添加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根據草雞不同的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飼養方法
小雞以精料開食,從其4日齡開始可在其精料中加入20%左右切碎的青菜。由於其食量小,應少喂勤添,使小雞對食物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為其脫溫後在牧地自覓青草類食物打下基礎。草雞36~80日齡時,有條件的可采取放牧飼養,放牧期間注意早、晚補充全價配合料。如沒有條件放養的雞群,可在其日糧中以1頤1的比例添加青粗飼料。飼喂方法是先喂單一的全價料,1小時後再在料桶中放等量的青粗飼料,讓雞群自由采食。草雞出欄前15天可適當減少青粗飼料的喂量,以利於縮短育肥期,提高日增重。
(2)利用青粗飼料要多樣搭配,保證品質
任何一種青粗飼料都不具有全麵的營養價值,如果多樣搭配,則可起到互補作用,提高飼料中各種氨基酸的利用率,同時降低飼料成本。如豆科飼料與禾本科飼料搭配、水生飼料與甘薯藤粉或麵粉搭配,但切忌秸稈粉與秕殼、稻殼、統糠搭配。
(3)注意青粗飼料的加工與調製
青粗飼料最好切碎、打漿後與精飼料混合飼喂,如果其堆放時間過久或經過燜煮,可致使草雞亞硝酸鹽中毒甚至死亡。粗飼料如甘薯藤、苦藤、花生藤、苜蓿、香檳草收割後要立即曬幹,並盡量保持其完整性,可將其青貯或加工成幹粉,需要時取出與精料混勻使用。
(4)保證青粗飼料全年均勻供應
受季節影響,很多地區的青粗飼料四季供應不均衡,但隻要加強牧草種植的計劃性,該問題就可得以解決。如春天種菊苣、魯梅克斯、苜蓿;夏初種香檳草、籽粒莧;冬季種紫雲英、冬包菜、黃心菜,也可以在秋季把一些青粗飼料曬幹或青貯起來,供淡季使用。
2.家鴨
鴨肉的營養價值很高,鴨肉中的蛋白質含量為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鴨肉蛋白質主要是肌漿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間質蛋白,其中含有溶於水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此外還有少量的明膠,其餘為非蛋白氮。肉食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鮮美。鴨肉中含氮浸出物比畜肉多,所以鴨肉味美。老鴨肉的含氮浸出物較幼鴨肉多,野鴨肉含氮浸出物更多,因此,老鴨的湯比幼鴨鮮美,野鴨滋味更比老鴨好。此外,烹調時,加入少量鹽,能有效地溶出含氮浸出物,會獲得更鮮美的肉湯。鴨肉中的脂肪含量適中,約為7.5%,比雞高,比豬肉低,並較均勻地分布於全身組織中。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因此,熔點低,約為35益,易於消化。鴨肉是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比較多的肉類。100克鴨肉中含有B族水溶性維生素約10毫克,其中6~8毫克是尼克酸,其次是核黃素和硫胺素;含維生素E90~400微克。尼克酸作為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在細胞呼吸中起作用。它們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能量的釋放有關,還參與脂肪酸、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對易發心肌梗死等心髒病人有保護作用。每人每天的推薦攝入量為15毫克左右,隻要吃200克鴨肉就夠了。核黃素在細胞氧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硫胺素是抗腳氣病、抗神經炎和抗多種炎症的維生素,在生長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人比一般人需要量大。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是人體多餘自由基的清除劑,在抗衰老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鴨肉還含有0.8%~1.5%的無機物。與畜肉不同的是,鴨肉中鉀含量最高,100克鴨肉內近300毫克。此外,還含有較高的鐵、銅、鋅等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