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以別其後者,不得爭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謂彰明行列,始卒不亂也;八曰全曲,謂曲折相從,皆有分部也;九曰金鼓,謂興有功,致有德也;十曰陳車,謂接連前矛,馬冒其目也;十一曰死士,謂眾軍之中有材力者,乘於戰車,前後縱橫,出奇製敵也;十二曰力卒,謂經旗全曲,不麾不動也。此十二者教成,犯令不舍。兵弱能強之,主卑能尊之,令弊能起之,民流能親之,人眾能治之,地大能守之。國車不出於閫,組甲不出於櫜,而威服天下矣。
兵有五致:為將忘家,逾垠忘親,指敵忘身,必死則生,急勝為下。百人被刃⑦陷行亂陳;千人被刃,擒敵殺將;萬人被刃,橫行天下。
武王問太公望曰:“吾欲少間而極用人之要。”望對曰:“賞如山,罰如溪。
太上無過,其次補過,使人無得私語。諸罰而請不罰者死,諸賞而請不賞者死。”伐國必因其變,示之財以觀其窮,示之弊以觀其病,上乖下離,若此之類,是伐之因也。凡興師必審內外之權,以計其去。兵有備闕,糧食有餘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後興師伐亂,必能入之。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廣而人寡者,則絕其阨;地狹而人眾者,則築大堙以臨之。無喪其利,無奪其時,寬其政,夷其業,救其弊,則足以施天下。
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自伍而兩,自兩而師,不一其令。率俾民心不定,徒尚驕侈,謀患辯訟,吏究其事,累且敗也。日暮路遠,還有挫氣,師老將貪,爭掠易敗。
凡將輕、壘卑、眾動,可攻也;將重、壘高、眾懼,可圍也。凡圍必開其小利,使漸夷弱,則節吝有不食者矣。眾夜擊者,驚也。眾避事者,離也。待人之救,期戰而蹙,皆心失而傷氣也。傷氣敗軍,曲謀敗國。
譯文臣下聽說國君如果能掌握必勝的方法,就能吞並廣袤的土地,使得各地的製度統一,從而威震於天下。
要做到這一點,應從以下十二個方麵著手:一是連坐之刑,即一人犯了罪,同伍的其他人也一樣被算作犯罪;二是地區封禁,即嚴禁在作戰地區隨意走動,從而防止敵人的間諜打探消息;三是全車,即戰車上的士兵與隨車進攻的士兵能互相配合,三輛或五輛車都能協同作戰,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四是開塞,即劃分各自的防區,各自拚死堅守自己的防區;五是分限,即陣營左右的士兵能相互警戒,前後的士兵能夠相互照應,要把所有的戰車圍成一圈作為垣牆,從而有利於防禦和保障軍營的安全;六是號別,即陣列前麵的部隊要努力前進,而陣列後麵的部隊不得搶先前進,以免打亂了陣勢;七是五章,即用五種顏色的徽章來區別行列,以使部隊不至於陷入混亂狀態;八是全曲,即部隊內部在行動中能夠互相聯係,保持自己在戰鬥隊形中的位置;九是金鼓,即用軍樂來鼓舞士兵的勇氣,激勵其殺敵立功;十是陳車,即停住時將戰車排列成陣,前後有序,用東西遮住馬眼,以免馬匹驚恐;十一是死士,即在各軍中挑選勇力的士兵,讓他們乘著戰車,縱橫馳騁衝殺敵陣,給敵軍以出乎意料的襲擊;十二是力卒,即選派得力的士兵掌管軍旗指揮全軍的行動,沒有上級的命令不得亂動。如果這十二個方麵都訓練好,再加上對違犯軍令的士兵嚴懲不貸,即使是戰鬥力很弱的部隊也能夠強大起來,威望不高的國君也能提高威望,法令廢弛的現狀也能得到改善,離散的民眾會選擇歸附國君,即使人口眾多也能夠治理得很好,廣袤國土能夠得到守衛。一國的是伐之因也。凡興師必審內外之權,以計其去。兵有備闕,糧食有餘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後興師伐亂,必能入之。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廣而人寡者,則絕其阨;地狹而人眾者,則築大堙以臨之。無喪其利,無奪其時,寬其政,夷其業,救其弊,則足以施天下。
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自伍而兩,自兩而師,不一其令。率俾民心不定,徒尚驕侈,謀患辯訟,吏究其事,累且敗也。日暮路遠,還有挫氣,師老將貪,爭掠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