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折戟庫爾斯克——“天鵝臨終前美妙的歌聲”(1)(2 / 3)

希特勒把扭轉東線頹勢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這兩種新式坦克的身上。他堅信俄國人的坦克在他的“虎”和“豹”麵前就像奶酪一樣軟弱,他甚至認為一個“虎”式坦克營足可以抵得上過去一個裝甲師的戰鬥力。因此他決心要等到擁有足夠數量的“虎”式坦克之後才發動進攻。

時間就這樣一周一周地過去了。到6月底,德軍才初步完成了進攻的準備,而曼施坦因原本計劃的作戰先機,早已從希特勒的指頭縫裏悄悄地溜走了。

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如果“堡壘”戰役能在4月份或5月份發動,德軍幾乎可以肯定能取得勝利。因為那時候蘇軍剛剛受挫,驚魂未定,立足未穩,德軍隻要進行一次勇敢的突擊就可能打垮他們。而到了7月份,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意識到庫爾斯克突出部正麵臨著巨大危險的蘇聯人加強了準備,他們在德軍可能發起進攻的方向上構築了好幾道堅固的防禦工事,並布設了大麵積的地雷場。同時,大批的蘇軍援兵也源源開到。種種跡象表明,庫爾斯克正在變成又一個可怕的“凡爾登”。

麵對已經失去了戰機的不利局麵,曼施坦因元帥向希特勒提出了取消“堡壘”戰役的意見,並就發動這場進攻所麵臨的巨大困難及可怕後果向希特勒作了詳細說明。他引用一戰時期一位將軍的名言,來說明取消這次毫無意義的進攻的必要性:“你可以繳獲大炮,俘虜人員,占領地盤,但是代價極高,而且毫無戰略價值。”

同時,任裝甲兵總監的傳奇將領古德裏安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庫爾斯克地區防禦堅固,德軍的進攻將沒有任何便宜可占。”針對希特勒和其他一些人對新式坦克的盲目信任,這位有“裝甲魔鬼”之稱的上將更是直言相告:“元首所器重的新型坦克,也像其他的一切新裝備一樣,將會遇到在初用時所必然碰到的麻煩。它不一定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厲害。”

受命指揮北線德軍集團的莫德爾元帥,一位德國陸軍的後起之秀,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他的元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拿來一大摞庫爾斯克地區的航空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國人在突出部兩翼都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在遠離突出部的地方,俄國人還集結了大量顯然是裝備“T-34”坦克的機動部隊。而這些部隊毫無疑問將會在德軍進攻之後發起反突擊。種種跡象表明,蘇軍已對德軍即將發起的進攻有了察覺,並且卓有成效地做好了迎擊這次進攻的準備。

將領們的頻頻進言,使一向剛愎自用的希特勒變得猶豫起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兩次慘敗,使他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聽一聽那些身經百戰的將領們的意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古德裏安和希特勒就“堡壘”戰役的實施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談話。

希特勒:“古德裏安將軍,我懷著深深的敬意讀完了您關於坦克戰的著作,並深深地被您所闡述的理論所打動。庫爾斯克之戰也許將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戰,我很想聽聽您這位坦克專家的意見。”

古德裏安:“我可以直言嗎?親愛的元首?”

“當然,您完全可以直言不諱。”希特勒誠懇地說。

“我認為,我們所要發動的,是一場毫無意義的,也是毫無取勝希望的進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有個該死的庫爾斯克。我們能否控製它,並不對整個戰局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之後,去奪取一個毫無意義的庫爾斯克,我認為不符合第三帝國的利益。”

古德裏安的直言一針見血。

“您說得很對,古德裏安將軍。但出於政治等方麵的考慮,我們必須在東線發動攻勢。否則我們的盟國將會背叛我們,他們給我們添的麻煩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決不允許他們把槍口調過來對著我們。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第三帝國都需要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

希特勒頓了一下,忽然用憂鬱的聲音說:“事實上,我們別無選擇。”

對於希特勒對庫爾斯克所發動的喪失理智的進攻,戰後的德國軍史家們是這樣評述的:“德軍最高統帥部又犯了一年以前的錯誤,那一次我們攻打的是斯大林格勒,現在我們又來攻打已變成堡壘的庫爾斯克突出部。這兩種情況,德軍都喪失了發揮機動作戰特點的條件,而在俄軍選好的地點與之交鋒。前兩年的作戰證明,如果讓我們的坦克部隊在俄國的遼闊大地上縱橫馳騁,事實上是所向無敵的。但德軍統帥部卻奇跡般地想出了一個讓德國軍隊自殺的絕招,就是讓我們那些精銳的、寶貴的裝甲師去硬攻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的庫爾斯克。”

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執行“堡壘”戰役計劃的德軍南北兩個突擊集群都進入了進攻出發陣地。北路是莫德爾元帥指揮的7個裝甲師、2個裝甲步兵師和9個步兵師,南路是由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10個裝甲師、1個裝甲步兵師和7個步兵師。如此強大的兵力,尤其是裝甲兵力的集結,預示著庫爾斯克將爆發一場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

進攻發起的時間定於7月4日。但手握步槍在戰壕裏躍躍欲試的德國士兵們,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天竟然成了德國末日的開端。雖然他們準備以勇敢的犧牲精神去完成賦予他們的使命,但不幸的是,賦予他們的任務是災難性的和錯誤的。

事實上,和希特勒一樣,隨著1943年春天的來臨,斯大林也在積極地籌劃著新的攻勢。斯大林格勒的巨大勝利,使他認識到了紅軍戰鬥力的提高和德國人的日漸衰落。雖然曼施坦因的反擊給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但對於人口資源豐富的蘇聯來說,這點損失是微不足道的和容易彌補的。

針對斯大林關於先發製人的戰略思想,朱可夫及華西列夫斯基等人實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根據大量的情報和跡象表明,德國人極有可能在庫爾斯克地區策劃一次規模巨大的行動。為此,朱可夫向斯大林提交了一個富有建設性和遠見的形勢分析及對策報告。他在報告中認為,德軍在經過近兩年的蘇德戰爭,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之後,已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為了保持局部的主動權,他們將利用庫爾斯克的有利態勢,依靠其強大的航空兵和坦克,發動一場目標有限的攻勢。因此,朱可夫根據形勢作出了如下判斷:因德軍有生力量消耗巨大,他們的進攻將不得不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德軍將力求消滅突出部內的蘇軍,第二階段是向蘇軍各方麵軍的縱深進行穿插迂回,力求擴大戰果,第三階段是在殲滅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之後,再次會攻莫斯科。

在報告的最後,朱可夫坦率地提出了他與最高統帥截然不同的戰略方針,即先進行有效防禦,利用堅強的防禦消耗德國的裝甲部隊,然後組織強力兵團轉入反攻。朱可夫的這一設想,與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的戰略構想完全一致。但由於是麵對截然不同的頂頭上司,所以他們的見解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可夫無疑是幸運的。

朱可夫提出的防守反擊主張,事實上是把進攻的主動權交給了德國人。而他則是以靜製動,以逸待勞,後發製人。這種策略具有很大的彈性,但也潛伏著巨大的危險。這種危險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是能否準確地判斷德軍的進攻時間和進攻方向,二是防禦部隊能否經得住德軍坦克的巨大衝擊。假如這兩個方麵有一個地方失誤,就意味著這次戰役的失敗,意味著戰爭初期的巨大災難會重演,也就意味著戰場的主動權將是被剝奪,而不是有目的的主動讓予。

關於第一個問題,主要依賴於情報部門的出色努力和前線指揮員們的準確判斷。應當承認,蘇聯情報部門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們不但探明了庫爾斯克地區德軍的兵力部署及裝備,還準確地探明了德國人發起進攻的時間。

關於第二個問題——蘇軍能否擋得住德軍坦克的衝擊,坦率地講,斯大林也毫無把握。對於這種擔心他一點也不掩飾。1941年開戰之初,蘇聯紅軍被德國人的坦克打得一潰千裏,不可收拾;1942年想先發製人,結果弄出了一個哈爾科夫慘敗和克裏木半島失守。這一次將如何是好呢?

針對斯大林的疑問,朱可夫作出了果斷而自信的判斷,他堅定地認為蘇聯紅軍能擋得住德軍坦克的巨大衝擊。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判斷,朱可夫完全是出於對對手的深刻了解和對自己部隊的充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