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凱塞林山口——“大紅一師”永遠的傷 口(1)(1 / 3)

凱塞林山口

“大紅一師”永遠的傷口

美軍步兵第1師戰功卓著,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人稱“大紅一師”。二戰時初試鋒芒,在北非的凱塞林山口與德軍精銳的裝甲10師狹路相逢。一場廝殺,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大紅一師”丟盔棄甲,一口氣潰退近300裏。凱塞林山口之戰使美國陸軍蒙受了恥辱,也成了步1師心中永遠的傷口。

貧瘠而空曠的北部非洲,是一個頗受政治家們青睞卻又令軍人們頭疼的地方。茫茫大漠,漫漫黃沙,赤日炎炎,沙塵飛揚,這一切都讓在這塊不毛之地上廝殺了近兩年的德國非洲軍和英國第8集團軍的官兵們感到厭惡和無奈。阿拉曼一戰,蒙哥馬利憑借其占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充足的物資供應,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沙漠之狐”隆美爾打得一敗塗地,落荒而逃。在隆美爾卓越的指揮和艱苦的努力之下,非洲軍一口氣狂奔一千多公裏,沿途奇跡般地擺脫了蒙哥馬利為他們設下的無數個陷阱,最後在北非中部的突尼斯站穩了腳跟。

1942年冬季以後,整個西歐以及南緣的地中海沿岸地區,都已被希特勒和他的那位一心向往著“與勝利者同桌而坐”的盟友墨索裏尼所控製。英美盟軍不僅在西歐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而且還麵臨著德意軍隊衝過中東,挺進南亞而與日本人會合的危險。假如讓兩大邪惡的濁流彙合,毫無疑問,整個世界都將淹沒在令人不敢想象的血泊當中。

為了奪回歐洲大陸,並阻止德意軍隊的南進,美英兩大盟國經過激烈的爭吵,最後定下了一個從“歐洲柔軟的腹部”——地中海下手的戰略。事實上,這是英國人的一個利己主義至上的計劃。具體來說,首先要控製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區,進而從亞平寧半島(意大利)登陸,從南歐向北卷擊,最後擊敗希特勒。

要想控製地中海,就必須首先控製北非。然而,盤踞北非達兩年之久的德國非洲軍團雖在阿拉曼一戰敗北,但經過人員和武器彈藥的補充,它又在很大程度上恢複了信心和鬥誌,並且在突尼斯掘壕據守,擺出了一副固守的架勢。為了把德意軍隊徹底逐出北非,拿下突尼斯這個與意大利隔海相望並且距離最近的跨海北征基地,英美聯軍決定在北非實施一次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在丘吉爾看來,這次作戰無異於又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尾巴上點了一把火,因此他欣然向他的美國朋友們建議:這次行動的代號就叫“火炬”。

1942年11月7日夜晚,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寒風陣陣,夜幕低垂。在漆黑的海麵上,航行著一支龐大的海上特混艦隊。在每一艘滿載兵員的運輸艦上,都聚集了成百甚至上千的全副武裝的美國士兵。他們一個個肩掛M-1步槍,腰間的武裝帶裏沉甸甸地裝滿了彈藥、K型口糧和罐頭。在一張張麵容嚴肅的臉上,掛著因大戰來臨而掩飾不住的興奮與緊張。

此時此刻,數萬名美國士兵正在懷著一種興奮的心情,從廣播裏聆聽他們這次行動的指揮官、大名鼎鼎的小喬治?S?巴頓將軍致他們所有參戰士兵的一封信:

“士兵們,我們將會受到祝賀,因為我們被選為美國陸軍中最適合參加這次偉大壯舉的部隊……現在還不知道,由法國和摩洛哥軍隊所組成的法國陸軍是否會抗拒我們的登陸。很遺憾,我們必須設想與內心同情我們的英勇的法國人作戰,但是,一切抵抗都必須消滅,不管是誰……

“在這場戰鬥的偉大日子到來時,切記你們所受的訓練,首要的是切記進攻時的速度和銳氣是取得勝利的保障。你們必須成功,因為退卻是怯懦的,也是致命的。美國人決不投降!願上帝保佑你們!”

這支航行在法屬北非外海的龐大艦隊,就是巴頓率領下的參加“火炬”登陸行動的美國特混編隊。此刻,他們正在離海岸不遠的海麵上破浪前進,即將投入戰鬥的士兵們也正在摩拳擦掌,等待著登陸時刻的到來。

美國人即將登陸的這個地區,名義上稱為“法屬北非”。在地理範圍上主要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位於非洲的西北端,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門戶,其東麵、東南麵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接西屬撒哈拉大沙漠,西臨大西洋,總麵積為45萬平方公裏。阿爾及利亞也位於非洲西北端,它北臨地中海,同西班牙、法國隔海相望,東部接突尼斯、利比亞,南與尼日爾、馬裏等為鄰,西接摩洛哥和西屬撒哈拉。突尼斯則位於地中海畔的北非中部,北、東兩麵麵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東南和西麵則分別與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交界。

上述三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戰敗投降之後,希特勒允許法國維希政府繼續擁有這三個法屬殖民地,並允許法國在此駐軍。

在英美盟軍製定“火炬”計劃時,處於希特勒庇護下的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共有20萬駐軍和大約500架作戰飛機,另外,在法屬北非各港口和法國南部的土倫,還擁有一支包括戰列艦、驅逐艦、潛艇等幾十艘各類艦艇在內的艦隊。無論是對於製定計劃的艾森豪威爾還是執行這一計劃的巴頓來說,這顯然都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法國在北非的軍政官員,都是由維希政府來管理和任命的。從組成上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受到法國海軍和右翼分子聯合影響的控製,這二者都敵視戴高樂和人民陣線政府,擁護和忠於貝當元帥。他們認為貝當政府向德國投降不僅符合法律程序,而且還維持了法蘭西民族的生存,使她免遭了毀滅。他們仇視英國人,對英國人支持的戴高樂和他的“自由法國”不感興趣。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人聰明地將這次登陸行動完全變成了一次純美國化的行動。他們不僅沒讓英國人參加,甚至整個計劃都對戴高樂進行了保密。為了減少或者盡量避免法國人所可能采取的抵抗,美國人絞盡腦汁,煞費苦心。

即使如此,所有參加“火炬”行動的美軍官兵從巴頓到每一個士兵,都對他們這次行動的前途感到吉凶未卜。在接到指揮“火炬”戰役的命令時,一直渴望在戰爭中大顯身手的巴頓興奮異常。他堅信,“火炬”戰役需要一個有福氣的能夠掌握命運的人來指揮,而他恰恰就是這樣的人。這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大戰役。在他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次軍事行動,還不如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在艦隊航行的途中,他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那些既不可思議又令人捉摸不透的凶狠的法國人決定抵抗,那該怎麼辦?對於自己的實力,巴頓的心中有一個很客觀的估計。4個步兵師,幾乎全部是由沒有實戰經驗的士兵組成,大部分下級軍官沒打過仗,缺乏戰鬥經驗。而法國在摩洛哥的軍隊,則是由10萬名訓練有素的老兵組成,他們的指揮員大都有在西歐同凶猛的德國人作戰的經驗。在他們的中間,有許多性格剛強、視死如歸的士兵,他們一向是為打仗而打仗,從來不提任何問題。與這樣的對手交鋒,對於初上戰陣的美國士兵來說,巴頓自己心中也覺得勝算不大。

為了克服自己的煩躁不安的情緒,巴頓不斷地用莎士比亞的話使自己安下神來:“罷了!今晚養精蓄銳,認真戒備;我將要比白晝起身更早,為了明天進行戰鬥。”

在整個橫渡大西洋的過程中,巴頓自始至終都被這種忐忑不安的憂慮困擾著。

為了衝淡這種憂慮,巴頓一路上都試圖用同海軍同僚們的無聊爭鬥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戲稱到了大海上,海軍就成了陸軍的主人。可事實上,海軍在曆史上從未按預定的時間把陸軍運送到預定的地點,他相信,這一次的“火炬”戰役海軍一定會“像往常一樣”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而且最後要他和他的陸軍來收拾殘局。

第二天登陸前夕,海軍用自己的出色行動回擊了巴頓那種出於無心無聊的指責。在整個編隊的展開過程中,他們表現得秩序井然,行動準確,效率高超,給巴頓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咧著大嘴對艦隊指揮官休伊特海軍少將說:“你們簡直在讓我打自己的耳光,你們的表現實在他媽的無可挑剔。”

按照事先的計劃,在登陸發起之後,美國軍隊應該向摩洛哥的人民發布一份傳單。傳單以“北非的法蘭西人”為標題,向他們說明美國軍隊到來的意義,希望以此來打消他們的敵意並使他們盡可能地減少抵抗。傳單的開頭是這樣寫的:“一支偉大的美國軍隊踏上了你們的國土。他們忠實於美國政府和人民對法國及法屬北非的悠久的傳統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