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希特勒決定推遲向莫斯科的進軍,中央集團軍的坦克裝甲部隊應該南下,協助倫斯德的南方集團軍合圍和消滅基輔的蘇軍重兵集團。
希特勒在他的訓令中說:
冬季到來之前就應該達到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奪取莫斯科,而是在南方奪取克裏木、頓巴斯工業區和煤礦區,並使俄國人無法從高加索向前線送石油,在北方奪取列寧格勒並與芬蘭人會師。
對南方集團軍群北翼當麵的俄軍重兵,應在他們退過傑斯納河和蘇拉河之前將他們予以消滅。
隻有在這種條件下,南方集團軍群北翼才能得到保障,集團軍群也才能在第聶伯河以東向羅斯托夫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
因此,中央集團軍群不必擔心爾後的戰役,而應向南投入足夠的兵力,以便有可能消滅俄軍,同時又在整個中央地段保持擊退敵人一切攻擊的能力。
迅速奪取克裏木,對供應德國石油具有最為重大的意義,在克裏木駐有俄軍大批航空兵的情況下,這種供應仍然受到威脅。
隻有南方集團軍群當麵的俄軍被消滅,北方集團軍群與芬蘭人會師,封閉列寧格勒周圍的合圍圈之後,才能給中央集團軍群順利進攻和消滅其當麵之敵創造前提。
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引起了德軍高層指揮官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希特勒的這個決定是個斷送勝利希望的錯誤決定。以古德裏安為代表的裝甲部隊首腦認為:俄國是個幅員極其遼闊,人口將近兩億的大國。對俄國的進攻本身便包含了極大的風險,百戰百勝的拿破侖大軍便是在這裏折戟沉沙。俄國有無限的資源和無窮盡的後備兵力,它交通落後又氣候惡劣。
一個德軍將軍曾生動地描繪過他的感受:
大地似乎無窮無盡,天邊好像在雲霧之中,單調的景色,一望無際的一片片森林、沼澤和曠野,弄得我們情緒低落,好走的公路少得很,難走的道路多得很,雨水一下子把黃沙和沃土變成泥灘,鄉村中都是草頂木屋,景色悲慘淒涼。大自然是冷酷無情的,處在其中的人也是一樣冷酷無情,感受遲鈍——對於饑渴統統無動於衷,對生死、瘟疫、災荒也一樣無動於衷。俄國百姓是頑強的,而俄國的士兵更加頑強,他們的服從性和忍耐力好像是無限的……
要戰勝這樣一個巨人,隻有靠速度和奇襲。按古德裏安的說法就是:“要快得讓敵人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快得讓敵人沒有爬起來的機會,沒有從容集結兵力和布防的時間。一旦它爬起來,做好了搏擊的準備,你就很難再打倒它了。因而,迅速攻克對方首都,對敵人神經中樞戳一刀,敵人的抵抗便會陷入癱瘓。”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部也持這種立場,他們對於希特勒訓令中的經濟目標的理由給予駁斥:取得了軍事勝利,所有的經濟目標也就達到了,所有東西都屬於勝利者。而敵人軍事力量仍然存在的話,則奪取的經濟類的東西也會喪失。
希特勒以他那魔鬼般的固執否定所有反對意見,說他們不懂戰爭。
古德裏安怒氣衝衝地飛到希特勒的大本營,當麵向希特勒慷慨陳詞,請求重新考慮把莫斯科列為進攻的首要目標。希特勒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說:“你還是操心你的坦克集團吧,至於全局的安排是我的責任。”古德裏安回到他的司令部時,氣得真想辭職不幹。
最終,陸軍妥協屈服了。但為了這場主攻目標的爭執,部隊停在原地待命,白白耗費了幾個星期寶貴的時間,這是氣候宜人,適於用兵的黃金時光。在俄羅斯這麼好的時光不多,多雨泥濘的秋季和漫長嚴酷的寒冬,可以消磨一切現代兵器的鋒刃。在那樣的氣候下作戰,德軍賴以取勝的法寶——坦克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性就會喪失殆盡。
8月22日,希特勒下達了殲滅基輔地域蘇西南方麵軍的命令。古德裏安除留下一點裝甲部隊防守既得陣地外,整個裝甲集團軍掉頭南下。他們將要長途奔襲幾百公裏,一路上要突破葉廖緬科所屬部隊的阻擊,並越過荒無人煙的沼澤和森林,趕到基輔蘇軍的後方,與南方集群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一道使第聶伯河彎曲部的蘇軍陷入鐵與火的重圍。
7月下旬,南路德軍利用蘇西南方麵軍缺乏主動進攻精神的特點,加快了合圍烏曼蘇軍的步伐。德南方集群第17集團軍和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深深地插入了向德涅斯特河退卻的蘇軍重兵後方,對烏曼蘇軍合圍告成。
到8月8日前,“五一城”、新阿爾漢格爾斯克、烏曼地域的蘇軍重兵被圍殲,這是蘇第6、第12集團軍的重兵,計有7個軍部、15個步兵師和5個坦克師。德軍俘虜蘇軍10.3萬餘人(內有2名集團軍司令員),繳獲坦克317輛,大炮858門。得勝的德軍直撲第聶伯河。
第聶伯河是一條寬闊的大河,基輔就像摟抱在它懷中的嬰兒,它也像母親一樣保護著基輔的後背。這道天險是很難跨越的,如果沒有橋的話,更是無法通過。
可是,跨越第聶伯河的奧庫尼諾沃大橋卻輕易地落入德軍之手,這是蘇軍的一次重大失誤。
警衛大橋的是蘇軍兩個高射炮營和內務部的一支部隊。可就在德軍奪占大橋的頭一天晚上,蘇第37集團軍司令員竟然撤走了一個高射炮營,本來在大橋的兩側都挖有堅固的防禦工事,當德軍坦克衝向大橋時,堅固的工事裏竟空無一人。更為荒唐的是,守橋的高射炮營麵對著敵坦克不是用穿甲彈,而是用對裝甲毫無殺傷力的霧彈(殺傷人員的炮彈)對坦克進行射擊,當然對它毫無損傷。德軍坦克肆無忌憚地碾壓著南岸的高炮陣地。摧毀了高炮陣地後,德坦克又隆隆地駛上大橋。
這時,最不可思議的情況發生了。蘇軍已經埋好了炸藥,製定了萬一發生情況時立即采取炸橋的措施。可實施炸橋的工兵竟然要請示方麵軍司令部,而偏偏這時電報出了故障,因而司令部的指示就無法傳到實施炸橋的軍官手中,大橋沒有實施爆炸。
守橋蘇軍眼睜睜地看著德軍坦克大搖大擺地駛過大橋。駛過大橋的德軍不失時機地把橋左岸的蘇軍陣地奪占了過來,一切似乎都在轉眼之間。德軍分秒必爭地源源不斷從大橋通過,迅速加強了大橋左岸的陣地。就這樣,德軍在基輔蘇守軍的背上狠狠地戳上了一刀。
失去了奧庫尼諾沃大橋,使蘇西南方麵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大為震怒,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炸毀大橋,不惜一切代價把德軍從大橋左岸陣地上趕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