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橫行歐洲
英軍潰敗敦刻爾克
二戰初開,希特勒推行“大鐮刀計劃”,兵分三路,出奇兵越過阿登叢林,40萬英法聯軍被圍於法國北部的三角地帶敦刻爾克。丘吉爾發出總動員令,策劃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救援大行動,30多萬英國遠征軍和其他盟軍撤回了英國,但所有的武器輜重都送給了德軍。敦刻爾克潰敗不久,法國全境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早讓希特勒嚐到甜頭的是波蘭的失陷。到1939年10月8日,波蘭的滋波南省、波莫瑞省、西西裏省、羅茲省以及基埃爾策省和部分華沙省的大片土地,都圈進了德意誌共和國的版圖。
緊接著,“威悉河演習”的成功,讓丹麥不戰而降,挪威又望風披靡,德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至此,整個北歐都在其控製之下。
希特勒依然推行他的“黃色方案”,以“閃電戰”大刀闊斧地開拓新的疆域。隻用了5天的時間,荷蘭又歸其所有,而比利時也岌岌可危。此時,德軍的矛頭又指向了“歐洲第二大軍事強國”法國和有“海上霸主”之稱的英國。
早在1939年3月27日,英、法兩國就在巴黎召開了首次總參謀部聯席會議。因為在此之前,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在未來的戰爭中,兩國必須並肩作戰,才能對付窮凶極惡的德國。德、波邊境拉開戰幕之後,即1939年9月3日,英法就正式對德宣戰。
幾天之後,英國遠征軍出國作戰,派遣第一批遠征軍遠征法國北部。到9月17日,根據盟國的“W-4計劃”,英國遠征軍又有幾批人抵達法國。至9月底,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大約已達16萬人之多。大英帝國此時以西北歐的拯救者自居,為了遏止希特勒的猖獗,派出了大批的軍隊,遠征法國和比利時、荷蘭等地,同這些國家的軍隊協同作戰。到1940年4月底,英國遠征軍在法國的兵力已有5個正規師和5個地方師,總兵力達40萬人。
盟軍在作戰之前,首先執行的是“埃計劃”,其目標是沿著西北方向法國和比利時的邊界,保衛法國的領土。在法國左翼的第1、第2和第3集團軍則抵抗入侵比利時的德軍。第1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防守從北海至聖康坦-特雷隆一線之間的中間地帶。整個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要占領戰略要地斯凱爾特河。在法文中,此地被稱為埃斯科河,所以這個作戰計劃就被稱為“埃計劃”。
就在英、法等國盟軍製定實施“埃計劃”前後,希特勒則在為西線作戰感到猶豫。他當時主要是憂慮英國武裝部隊的實力。在6至8個月之間,英國遠征軍大規模地開往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大大地加強了北歐盟軍的兵力。同時,如果盟軍一旦占領荷蘭和比利時,那麼,德國防守薄弱點——魯爾區就會處在嚴重危險之中。但是,希特勒又明白地表示:“不在西線發動進攻,我們就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因此,當他還在進攻波蘭時,就下定了要同西方所有的國家決一雌雄的決心。然而,當他把這種決心透露給德國的海陸空三軍總司令時,卻發現這些將領們對這個計劃都感到心灰意懶,甚至懷疑元首有這種想法是不是在發燒。這些將領們一方麵認為德國沒有足夠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去對付這些與之相鄰的國家;另一方麵,他們更希望能在交戰國之間締結某種政治協議,不一定完全靠武力去征服。
而希特勒則時刻牢記德意誌帝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慘敗的曆史,他認為:“如果總指揮官們都像1914年的某些將領那樣心灰意冷,精神失常,那對普通的士兵還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呢?……如果我們經過這場苦戰成為勝利者——我們也一定會是勝利者——那麼,這一天和這個時代將會載入我們人民的史冊。至於我個人,不成功便成仁,誓與民族共存亡。”
在這種狂熱意識的支配下,在1939年9月底,希特勒終於武斷地強迫陸軍總司令部放棄在西線的防禦計劃,為戰略進攻做好準備。
當時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二人,都有充分理由懷疑希特勒的西線作戰計劃的可行性。他們明白地告訴希特勒,德國陸軍未經過充分的訓練,又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要完成如此艱巨的戰略進攻計劃,實在是強人所難。駐在措森的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將軍們,也同樣懷疑希特勒這種計劃的可行性。
但是,在希特勒強硬的堅持下,陸軍總司令部還是匆匆忙忙地擬訂了一份西線作戰計劃。當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這份非常草率的進攻計劃交到希特勒的手中時,這位元首先生一眼就看出了陸軍總司令部敷衍搪塞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讓希特勒不滿,而且讓他看出了這些陸軍將領們完全是在用一種陽奉陰違的“靈活手段”來對付自己。
希特勒第一次沒有對哈爾德這些人大發雷霆,隻是態度非常強硬地對他們說:
“在西線進攻的決定不可更改,進攻時間暫定為11月12日,11月5日必須下達準備進攻的命令。”
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還想試圖說服希特勒放棄這一計劃,但是勃勞希契沒有成功。
1939年10月19日,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重新製定了一份新的西線進攻計劃,這份計劃就是有名的密碼代號為“黃色”的作戰計劃。
“黃色計劃”認真地分析了當時北歐的戰局,認為德軍不可能由正麵向敵方突破,理由是對方已在戰線南方構築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和“西壁防線”。因此,這份計劃同主張從梅斯到韋塞爾一線突破的“施利芬計劃”不同,它主張從普呂姆到韋塞爾一線向西進攻。這次重點進攻的地點在列日以北地區,大致進攻方向朝著加萊海峽的比利時海岸前進。作戰的目的是向根特區實施運動包圍,可能時立即割斷英國遠征軍同法軍的聯係。此外,還要奪取對方空軍和海軍基地,以便日後對英倫三島進攻。
但是,“黃色計劃”一出籠,便在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各集團軍司令之間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德軍的機械化部隊能否成功地穿過阿登森林?
阿登山區位於盧森堡和比利時南部,這裏森林茂密,河流縱橫,是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天然“雷區”,當然也是法軍防守的薄弱環節。在爭論的過程中,希特勒詢問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能否將主攻方向放在馬斯河以南地區,即對列日地區進行助攻,並穿過阿登山區,先向西進攻,然後折向西北,以便從南麵包圍比利時要塞,切斷並消滅該地區的英法聯軍。
希特勒的這種大膽的設想,當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建議。因為根據多方情報,法軍在此地區的設防相當馬虎。但是,希特勒本人隨後又對自己的這種建議產生了懷疑,他也認為阿登山區的確不利於機械化部隊運動。
當時,由於氣候惡劣,德軍的作戰計劃一直無法實施,軍事行動一再改期。到1940年春季進攻前夕,這個作戰計劃至少改期了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