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冰雪極地大廝殺——小國對大國不屈的絕唱(2)(3 / 3)

會上爭論激烈,大多數高級將領都主張繼續打下去,他們的理由是:

一、我們的軍隊打得很好,給敵人造成了幾倍甚至十幾倍於己的傷亡,贏得了全世界的同情和尊重。為了祖國的榮譽,我們要繼續戰鬥下去。

二、即使防線被攻破,首都被占領,我們還可以退到腹地進行戰鬥,等待國際援助。因為,英法援助我們的遠征軍已經準備完畢,幾日內便可起程。英法參戰後,瑞典、挪威等國也會跟隨他們參戰,有了強大的國際援助,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勝利。

三、這場戰爭中,我們犧牲了這麼多祖國的優秀兒子,我們不能讓他們的血白流,不能去求和乞降讓他們蒙受恥辱。

主張打的一派人真正過硬的理由是第二條——等待英法支援。

主張談判乞和一派大多是文官,也有一線的軍事指揮官,他們指出:

一、軍事形勢已處於絕望,部隊完全是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做垂死掙紮,軍隊總崩潰即在近日,軍隊現在已經集中了全國所有能拿得起槍的男人,軍隊如果被殲滅或者全部被俘,國家民族也就完了。

二、英法的援助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他們來到以後,還要配集裝備,整頓隊伍,適應我們這裏的戰鬥環境,這都需要時間,而我們卻沒有時間。

三、對於已戰死的英雄,我們問心無愧,我們盡力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我們不得已走這一步,世界各國都會理解和同情我們的決定。

此時,兩派都情緒激烈,相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最後,由德高望重的曼納海姆作出抉擇。曼納海姆是個講究實際的領導人,他對英法的緊急援助建議心存疑慮。隻要看一看英法這幾年縱容姑息德國的侵略擴張,就足以讓人懷疑他們的誠意。他也仔細地研究了蘇聯政府新的談判條件。這個條件比1939年10月間提出的條件還要苛刻得多,但還沒涉及到芬蘭作為主權國家的獨立和自主。因此,曼納海姆決定派出代表團去談判停戰協議。曼納海姆對赴莫斯科的代表團說:隻要不危及我們作為主權國家的獨立和自主,我準備接受最苛刻的條件。

1940年3月8日,芬蘭談判代表抵達莫斯科。

雖然芬蘭談判代表是因戰敗來乞和的,蘇聯政府仍然給予了相當的禮遇。

芬蘭人民的頑強意誌和英勇善戰贏得了克裏姆林宮政府的承認,也贏得了心如鐵石的斯大林的佩服。斯大林確定了對芬蘭戰敗的處置原則:讓這個國家獨立生存下去吧,我們隻拿去我們必須拿去的東西。

據說這個“軟心腸”的政治決定,在斯大林不平凡的一生中是唯一的一次。

當然,斯大林這種大度的決定也是由各種因素促成的。當時英法遠征軍已經大張旗鼓地準備揚帆起航,國際社會對蘇聯的齊聲譴責,蘇聯作為一個大國的政治形象不能過於冷酷無情等等。同時,最重要的還是德國這個潛在敵人對蘇聯的戰爭威脅。蘇聯100多萬大軍和大部分飛機坦克陷在芬蘭戰場,一旦蘇德戰爭爆發就非常危險。斯大林也急於卸下肩上這副沉重的擔子。

蘇聯對芬蘭提出的新的條件是:

一、包括維堡在內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割讓給蘇聯。

二、割讓雷巴契半島,從拉多加湖北部直線到腦特錫的整個芬蘭蜂肚部弧線國土。

三、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30年,蘇聯有權在該島建立海軍基地。

四、芬蘭隻可以在佩琴加地區的北冰洋海域保留警衛海岸的小軍艦。

蘇聯新的條件雖然非常苛刻,但保留了芬蘭作為主權國家的獨立和自主。芬蘭避免了遭到像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被吞並的命運。

談判期間,戰爭仍在進行。

正如主和派預言的那樣,芬蘭前線的軍事形勢急劇惡化,芬軍各方麵的努力都已到了極限。3月11日,蘇軍占領維堡,曼納海姆防線全線崩潰。

3月13日,蘇芬雙方代表在停戰和約上簽字,戰爭旋即停止。

慘烈的蘇芬戰爭終於結束了。

芬軍在這次戰爭中遭受到巨大的損失,傷亡7萬人,其中陣亡2萬人。這個數字對於大國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但對於一個隻有300萬人口的小國芬蘭來說,就幾乎到了家家舉喪的地步。

蘇軍雖然是贏家,但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整個蘇芬戰爭中,蘇軍共傷亡25萬餘人,其中陣亡5萬人。蘇芬戰爭曆時4個多月,蘇聯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卻在小國芬蘭差點栽了大跟頭,幾次重大戰役的慘敗也使蘇聯人在世界麵前丟了臉。蘇芬戰爭將作為蘇聯人一段慘痛的不堪回首的噩夢深深地留在他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