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時45分,英德雙方在相距1.4萬米的距離上開始了交戰。排水量1.7萬噸、裝有8門304毫米大炮的“無敵”號和“不屈”號,立即射出了令人恐怖的巨型炮彈。
由於交戰距離超出了德艦火炮的射程,斯佩和他的艦隊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昔日在海戰中耀武揚威的“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裝甲巡洋艦,在英國人的戰列巡洋艦麵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活脫脫一個俯首稱臣的下人。戰至15時30分,飽受英國炮彈轟擊的“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終於帶著斯佩中將和他的全體艦員一起,沉入了冰冷的南大西洋。
斯佩艦隊的另一艘主力艦“格奈森諾”號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裏,由於英國人的巨型炮彈輕而易舉地就穿透了它的甲板,使得該艦的兩個鍋爐艙都湧進了大量的海水,燃起的滾滾濃煙吞噬了整個艦體。掙紮到晚上18時02分,該艦沉沒。在它沉沒之前,英國軍艦救出了從該艦逃亡出來的190名德國海軍官兵。
兩艘主力艦悉數沉沒,其他幾艘巡洋艦也沒能幸免於難。除了小小的“德累斯頓”號奇跡般地逃避了追擊,隱匿到了夜色中之外,其餘德艦均被擊沉在南大西洋冰冷的波濤之中。
隨著斯佩艦隊的覆沒,德國人逐漸失去了在大洋上和英國人爭奪的實力。德國海軍不得不把眼光又盯在了屈辱地蝸居在自己軍港之內的“大洋艦隊”的身上。
德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的慘敗,在德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從平民到政府要員,都對海軍的戰鬥力和存在價值提出了質疑。人們不明白為什麼花費巨資建造那麼多軍艦,到頭來卻讓英國人輕而易舉地把它們送入了海底。昔日威風凜凜的“大洋艦隊”,更是怯懦地躲在自己的軍港裏,連出戰的勇氣都沒有了。
隨著凡爾登之戰的失利,連遭重創的德國陸軍陷入了持久兩線作戰的困境。到1916年初,連德國人自己都相信在陸地上結束戰爭的希望破滅了。為了鼓舞士氣,也為了不再讓世人譏笑德國人是“純粹的陸地動物”,德國海軍部果斷地任命有“粗暴好鬥的老水手”之稱的賴恩哈德?舍爾海軍上將為新的艦隊司令,解除了昏聵無能、膽小怯戰的原艦隊司令胡戈?馮?波爾的職務。
舍爾海軍上將是德國海軍中最出色的,也是最有個性的指揮官之一。他意誌堅定,百折不撓,粗暴好鬥,作風頑強。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大洋艦隊”帶來了一股清新和蓬勃的活力。艱苦的、規範的操炮訓練代替了日複一日的乏味的內務清潔工作,軍官們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辨認著英國軍艦的圖片,間或夾雜著“讓我來擊沉它”這樣的戲語。士兵們則汗流浹背,一遍又一遍地訓練著各種戰鬥動作。整個“大洋艦隊”上下洋溢著一種近乎瘋狂的求戰氣氛。
對於德皇威廉二世對自己的信任,舍爾上將由衷地感到榮幸。能統率這支集德國海軍精華於一體的“大洋艦隊”,是他夢寐以求的心願。他覺得這是上帝給他的一次機會,使他能夠一償夙願。更重要的是,德國海軍數十年來力圖向大英帝國這個“海上女皇”挑戰並擊敗它的願望,有可能在他的手中變成現實,他的名字也將永遠載入德意誌帝國的史冊。
在“大洋艦隊”的旗艦“腓特烈大帝”號那寬大明亮的作戰室裏,舍爾上將那鷹一般的眼睛從懸掛的北海海圖上一遍一遍地掃過。作為一個在海軍中服役了幾十年的老水手來說,他對位於德國家門口不遠處的北海海域是再熟悉不過了。北海是大西洋的邊海,在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它東通波羅的海,西南由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通大西洋。北經挪威通北冰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從地圖上看,北海的形狀極像一個大的三角尺置於歐洲大陸的西側。如果把“大洋艦隊”現在的基地威廉港視作是這個三角形的頂角的話,那麼和威廉港隔海相望的英倫三島就是三角形的底邊,底邊的兩頭無疑就是德國海軍進出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其中,南麵出口是英吉利海峽。這條狹窄的海上通道從一開戰就置於了英法兩國的大炮控製之下,對於德國海軍來說那裏是不可逾越的天塹。這樣,北麵的出口就成了德國海軍進入大西洋的唯一選擇。但是,龐大的英國本土艦隊,正在虎視眈眈地陳兵這條通道附近的斯卡帕灣,隨時準備截擊任何一艘敢於從這裏突入大西洋的德國軍艦。
“上帝太偏愛英國人了!”目睹自己艦隊的不利態勢,舍爾上將憂心忡忡地嘟囔道。
從態勢上來看,英國人占有明顯的地利優勢,再一想到英德兩國海軍的現有實力對比,舍爾上將更是感到氣餒。由於以小毛奇為首的德軍統帥部的大人物們均出身於陸軍,所以他們對海軍的發展和作用不屑一顧,這使得兩國海軍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開戰之初,德國海軍奉行的戰略是,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削弱英國艦隊,並潛心擴充自己的艦隊。一旦時機成熟,也就是德國海軍有實力和英國海軍一戰時,再來一場拚死大決戰。但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德國海軍在國內所能夠得到的僅僅是輕視和冷嘲熱諷,而英國海軍得到的卻是大批的巨型戰艦。在“無畏”級戰艦之後,英國人又製造出了更令人生畏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這種集速度和火力於一身的新型戰艦,是地地道道的海上巨無霸,也是皇家海軍繼續統治海洋所依賴的又一張王牌。
顯而易見,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意識到了自己在態勢和實力上的不足,並沒有使好鬥的舍爾上將失去信心。他清楚地知道,麵對強大的英國艦隊,隻能智取,不可力敵。他決心精心設計一個出其不意的作戰方案,讓英國人領教領教他的厲害。
苦思良久,舍爾上將頭腦中逐漸孕育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大膽計劃。
按照舍爾上將的估計,假如此戰得手的話,可以殲滅英國海軍的一部分主力艦,有效地縮小英德海軍之間的差距,也為日後不可避免的艦隊大決戰奠定基礎。
在舍爾上將絞盡腦汁地算計英國海軍時,一向居安思危的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閑著。舍爾上將的直接對手,是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總司令喬治?拉什沃思?傑利科海軍上將。
傑利科身材不高,寡言少語,表情生硬而內心謙遜自省。他出身於一個典型的海軍世家,13歲加入了皇家海軍,27歲考入著名的皇家海軍學院深造。在這裏,他以才思敏捷和謙遜好學而贏得了海軍學院院長——在皇家海軍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約翰?費希爾爵士的賞識,並逐漸成了費希爾的得意門生。1911年,經費希爾的力薦,傑利科後來居上,超越許多資曆比他老的海軍將領,出任了英國本土艦隊第二分艦隊的司令。大戰爆發時,他又登上了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司令的寶座。
作為英國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的具體執行者,傑利科深知保持製海權的重要性。他小心謹慎,精心謀劃,從來不奢望靠冒險和運氣去取得勝利。他最突出的優點就在於,在紛亂複雜的形勢麵前,他能夠一眼看出並牢牢地把握住最重要的東西。開戰以來,他充分認識到了雄心勃勃的德國海軍所具有的不俗實力,因此他聰明地放棄了傳統的、也最有可能兩敗俱傷的逼近封鎖戰術,而采用了更為靈活,也更為有效的遠程封鎖與控製戰術,從而使德國海軍的大型艦艇編隊不敢輕舉妄動,客觀上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根本目的。
傑利科這種遠程控製的封鎖戰術,雖然有效地限製了德國“大洋艦隊”的活動範圍,但百密難免一疏,在1916年1月23日的夜裏,他還是讓一支規模不小的德國艦隊溜出了軍港,來到了繁忙的英國海上交通線附近。
德國這支勇敢出擊的小艦隊,由著名的海軍中將希佩爾指揮。它包括3艘戰列艦、1艘裝甲巡洋艦和5艘輕巡洋艦。它們的任務很明確:截擊一切開往和開出英國的商船。
沒料想,英國人先進的海上偵察技術使他們早就發現了德國艦隊的位置。在德艦到達襲擊海域的第二天清晨,還沒等他們拉開架勢尋殲可能在此通過的商船時,英國海軍中將貝蒂率領的一支強大艦隊,就氣勢洶洶地撲了過來。
一直在期望和德國人打一場堂堂正正的艦隊決戰的英國海軍,為對付希佩爾的德國艦隊拿出了看家的東西。在貝蒂的這支艦隊中,有3艘3萬噸的“獅”級戰列巡洋艦,2艘“無畏”級戰列艦,7艘輕巡洋艦和35艘驅逐艦。很顯然,貝蒂想一口吞下小小的德國艦隊。
麵對不可一世的英國艦隊,希佩爾中將明智地下達了“掉轉航向,全速返航”的命令。麵對戰列艦3比5,大口徑火炮28比40的實力對比,希佩爾知道硬拚無異於拿腦袋去碰堅硬的牆壁,其結果肯定是自己頭破血流。
希佩爾抽身想走,貝蒂當然緊追不放。9時整,英國人利用他們的火炮口徑大、射程遠的優勢,一邊窮追不舍,一邊對德艦展開了遠距離的轟擊。其中,有幾發大口徑炮彈命中了德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的甲板,使得該艦的甲板上立刻躺滿了殘缺不全的屍體。
希佩爾不是一個拘謹膽小的人,他之所以選擇撤退是因為他不願意拿德國海軍為數不多的軍艦去冒險。現在英國艦隊見他一炮不放就掉頭逃跑,竟然不顧一切地追了上來。假如再不還擊就太失帝國海軍的顏麵了,希佩爾把牙一咬,命令艦隊全力還擊。
由於軍艦數量和火力都處於劣勢,所以希佩爾決定集中火力先打沉一艘英國軍艦,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於是,他命令所有德艦向貝蒂的旗艦“獅”號戰列巡洋艦開炮。一時間,龐大的“獅”號身中數彈,很快就失去了戰鬥力。無奈之下,貝蒂將指揮位置轉移到了另一艘戰列巡洋艦“大公主”號上,並繼續指揮英艦圍攻已處於下風的德國艦隊。
激戰半晌,希佩爾將軍看到自己毫無勝利的希望,於是再次下達了全速撤退的命令。為了能夠保證整個艦隊的逃脫,希佩爾來了個壯士斷腕,留下已受重傷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和英艦糾纏,自己率其餘諸艦倉皇逃竄。
倒黴的“布呂歇爾”號獨自承受了英國人猛烈的炮火攻擊,戰至中午,在身中7枚魚雷和近百發炮彈的情況下,“布呂歇爾”號終於停止了戰鬥,帶著累累傷痕沉入了海底。希佩爾則率領其他軍艦逃之夭夭,消失在了遠方的水平線之下。
這是一場堪稱打成平手的較量。英國皇家海軍以占絕對優勢的兵力,竟沒能全殲小小的希佩爾艦隊,自己還付出了一艘主力艦遭到重創的沉重代價,這不禁使英國朝野一片嘩然。隨著全國上下要求與德國海軍決一死戰,聚殲“大洋艦隊”的呼聲日漸高漲,英國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認真思考起了主動出擊,尋殲“大洋艦隊”的問題。
很顯然,照目前“大洋艦隊”這種老虎不出洞的態勢,皇家海軍空有大批軍艦,也難有作為。在密布水雷和岸炮的德國港口附近,任何軍艦都會麵臨著巨大的危險。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大洋艦隊”引到海上來,一旦它們老虎出洞,皇家海軍就可以切斷它們逃回母港的退路,逼迫它們打一場麵對麵的戰艦決戰。到那時“大洋艦隊”縱有三頭六臂,也難逃被殲滅的命運。
如何把“大洋艦隊”引到海上來,傑利科和他的對手舍爾來了個異曲同工——誘敵深入。
兩個分別統率一支強大艦隊的海上對手,在同一時刻為吃掉對方而不約而同地采用同一種戰術,這在人類戰爭史上至少在海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傑利科和舍爾堪稱是一對勢均力敵的對手,但他們所統率的艦隊卻存在著實力上的巨大差別。但不管怎麼說,兩個人都在挽起袖子,摩拳擦掌地準備大幹一場了。
1916年5月30日晚,英國的主力艦隊率先駛出了斯卡帕灣,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時隔一日,德國的“大洋艦隊”也揚帆出發,奔向了預定的作戰海域。
一場戲劇性的、規模空前的海上大決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5月31日淩晨,破曉前的黑暗籠罩著威廉軍港。在軍港狹窄的出口處,由一向衝鋒在前的希佩爾中將所率領的一隊戰艦幽靈般地悄悄駛出,奔向了茫茫的北海。在這支充當“誘餌”的艦隊中,有5艘戰列巡洋艦,包括希佩爾本人乘坐的旗艦,2.6萬噸的“呂措夫”號、“德弗林格爾”號、“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馮?德?塔恩”號,另外還有一些噸位較小的驅逐艦。
根據舍爾上將的命令,這支誘餌艦隊將沿丹麥海岸直駛斯卡格拉克。這是一條從北海伸出的80英裏寬的海峽,舍爾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海峽兩邊地區有眾多的英國間諜和耳目。在他們的幫助之下,希佩爾艦隊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及時準確地報告給倫敦,從而可以誘使皇家海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