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天皇裕仁是傀儡,還是元凶(1 / 2)

在日本的正式教科書中,二戰時期在位的裕仁天皇一直被描繪成一位和善而仁慈的海洋學家,他對戰爭沒有任何罪行,甚至熱愛和平,隻是不幸充當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傀儡。

事實真是如此嗎?最近,由美國曆史學家哈爾伯特·比格斯撰寫的《裕仁傳》一書,揭開了這層蒙在裕仁身上的美麗畫皮,把裕仁與日本在二戰中的血腥罪行聯係起來並加以重新審視。

哈爾伯特·比格斯在他這本長達800頁的作品中,詳細援引了日本和美國保存的秘密材料,包括裕仁生前的一些信件,以及美國國家檔案館有關檔案。經過梳理大量事實材料,比格斯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與日本教科書上完全不同的裕仁,一個實際上擁有無上權力政治領導人,一個名副其實應對千百萬慘遭殺戮的生命負責的戰爭罪犯!

裕仁生於1901年4月29日,這個時間正是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家的帝製都開始趨於衰落的年代。因此,他從小除了像曆任天皇那樣被灌輸以天賦神權的觀念外,還被反複教誨要竭力鞏固皇權。他從8歲起就開始接受軍事訓練。裕仁本人的愛好在生物研究上,即位後,他在皇宮裏設立了生物研究所,陳列了6萬多種植物標本,並出版過17本這類書籍。因此,日本才在世人麵前極力宣傳裕仁隻是個生物學家,並把裕仁的誕辰4月29日定為日本的“綠節”,以顯示裕仁在生物學上的貢獻。然而,事實是不會被永遠埋沒的。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裕仁與日本陸軍強硬派結盟,拚命削弱政府的黨派內閣製。正是靠他撐腰,日本軍方最終得以順利地擊倒日本各民主政黨,並野心勃勃的推行了軍國主義體製。緊接著,裕仁開始推行以天皇製為核心內容的反民主思想,對反對派人士和任何敢對天皇權力提出質疑的人進行無情打擊。

日本的民主力量本就很脆弱,遭到打擊後就更加“弱不禁風”。在削弱民主力量的過程中,裕仁自己的地位——特別是他在日本軍隊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加強,裕仁成為日本軍隊最高指揮官,從而成為實權在握的至高無上的日本元首。他有任免日本陸海空三軍將帥和政府首相及內閣大臣的權力;日本軍方將領可以繞開政府內閣,直接對天皇負責;裕仁和幾個少數的幕後權臣對日本國策的製定有決定性的權力。到了二戰時期,裕仁實際上已經是這個國家政治製度的核心。

根據《裕仁傳》中所述,裕仁應對侵略中國的暴行負直接的責任。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裕仁在他致侵華日軍的密詔中下令日本侵略軍“向前推進”;1937年,侵華日軍對中國發起全麵侵略,裕仁親自向日本將領們建議說:“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是更好嗎?”幾個月後,侵華日軍便製造了導致中國30萬軍民慘遭殺害的南京大屠殺。

在侵略中國的一步步進逼的過程中,裕仁並非別無選擇,但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支持,甚至重賞日本軍隊對中國的侵略。按照裕仁禦詔,侵華日軍“視所有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中國男子為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敵人經常扮成當地的老百姓”,因此這些中國平民都應該被殺掉。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有270萬的中國平民慘遭殺害。另外,在長達8年的中日全麵戰爭中,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被日軍俘虜,但到1945年日軍投降的時候,卻隻發現了56名中國戰俘!裕仁對所有這些中國平民和戰俘遇害都應該負直接的責任。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有許多美國史學家們都認為,當時美國羅斯福政府的種種措施使得日本沒有更多的外交選擇。因此,裕仁對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否應該承擔責任還說不清楚。比格斯在《裕仁傳》中用事實指出,裕仁應該對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負直接的責任。正是裕仁一步一步地推進了偷襲珍珠港事件,將日本拖入了太平洋戰爭的深淵。

比格斯在書中寫道:“坐在皇宮寶座上,裕仁默默地看著他的大臣們在製定戰爭計劃,軍方將領們也在估算計劃的成敗。首相終於開口說話了:‘隻要陛下您一聲令下,我們都將努力為國效忠!’天皇點頭表示同意!這次會議結束後不久,日本便進入了‘X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代號),在接下來的一周裏,裕仁不斷地和參謀機構的負責人會麵,不斷接到‘各入侵部隊進入前線陣地的報告’。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珍珠港,當偷襲得逞的消息傳到東京時,天皇的一位助手在日記中寫道:‘天皇穿上了海軍軍服,看上去心情非常好!’”可見其興奮程度。

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爆炸,給日本帶來滅頂之災。雖然日本是罪有應得,但對於日本無辜的百姓來說,這個災難應該歸罪於裕仁——這個日本臣民的天皇。二戰末期,裕仁有過許多結束戰爭的機會,但他為了使日本皇室逃脫戰爭的罪責,保住自己的天皇寶座,便拚命想拖延戰爭結束的時間,甚至想逃脫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命運,盤算著如何“退出戰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