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凱特的孩子患病死亡後,她感到,這一定是上帝對她幾年前做人工流產的懲罰。抑鬱的時候,被懲罰感就變得尤為強烈。其實,這種被懲罰感,往往與過去對某件事的內疚或羞愧相關聯。因此,當不幸的事件降臨在他頭上時,他便將其視為“懲罰的一部分”。
要克服這些情緒,我們就得學習如何原諒自己。“公正”與“懲罰”的原則是人為的,要接受這一點有點難。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無論我們在生活中表現如何,好事壞事都可能發生在我們頭上。
善於自我批評
有些人認為,自我批評是促使自己努力的唯一途徑。例如,一個人會說:“如果我不批評自己的話,我將無法做任何事情。”這種人認為,自我批評是促使事件成功的最佳方式。這種觀念可追溯到兒童時期。或許父母經常說“如果不是我經常管著你,你什麼事也做不了”。父母對孩子好的行為不太注意,也很少表揚;但對壞的行為卻很快做出批評反應。因此,孩子逐漸學會了自我批評,但卻很少鼓勵自己。
有時候,自我批評常是不由自主的。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時,我們會感到挫折,進而猛烈地批評自己。
我們之所以過分批評自己,是因為我們過分在意成敗得失。
這種是非成敗觀,使我們沒有區分行為的評判與自我的評判。你的行為或許未如你所願,但這並不能改變你作為人的本質。我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或發生的事件表示失望,但我們不能評價自己有價值或無價值。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就等於將自己看成是市場裏有價格的商品。我們對自己說:“如果我做得好,就值得人們珍惜。否則,我就毫無價值。”然而,我們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高級生命體,像評價商品一樣評價自己,是很危險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批評的傾向。然而,當我們評價自己毫無價值或軟弱時,就很容易滑向抑鬱的深淵。從某種角度上說,我們變成了自己的敵人,失去了對自己關愛的能力。好像我們被某種情緒束縛住了,使我們對這些情緒過分認同,認為我們就是自我感覺中的樣子。例如“我感到自己很愚蠢,因此我是一個愚蠢的人”。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改變完全自我否定的思維模式。
1、放棄完全否定自己的思維模式。我們應當想到,有些事情是能做好的,但其中的波折和困苦是無法避免的。
2、我感到自己愚蠢,這並不意味著我真的就愚蠢。
3、價值評判更適用於諸如汽車、洗衣粉等物品,而不能用在人的身上。
4、不能認為自己的價值僅僅體現在自己的成就上。
5、正確看待這些消極的情緒,而不至於陷人更深的困境。
6、如果我過分否定自己,那就很可能陷人抑鬱。
解脫情感的束縛
現實生活之中,情感的束縛也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細究起來,產生這種心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麵的因素:
1、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如果屬於嚴厲型,則孩子易養成固執的脾氣。一種抵觸情緒的產生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但它對人一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從諸多小事上體現出來。
2、剛步人社會的青年,性格可塑性極大生性敏感的人,若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會因逆反心理而“想不開”。社會環境,往往成了許多青年難以情感束縛的誘發因素。
3、部分青年因為擁有他人難以比擬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便產生自恃清高的驕傲。這種人往往經不起任何打擊和挫折,稍遇麻煩就受失敗的情緒控製,從而無法讓自己從這種情緒中解脫出來。
4如果人的興奮難以抑製,那麼就會引發衝動,使生活混亂無常。具有這種神經活動特征的年輕人,很容易養成強脾氣,明知這種憤怒、憂傷、煩躁於己於人都無益處,卻偏偏要往這個陷阱裏鑽。
無論從哪方麵說,陷人一種極端的情緒而不能解脫,對於人的身心健康的損害是極大的。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矛盾,而這些矛盾勢必直接影響人的七情六欲。實際上,憤怒、憂傷、煩躁等情緒是不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