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劉邦與各路大軍會合,幾路軍隊之中,唯獨不見柴武,劉邦便生憂慮,立即籌劃派兵接應。卻在這時,傳來了柴武的捷報,說參合已破。
原來柴武進軍參合,在開戰之前,他先派人送信給韓王信,勸他及早回頭,悔過來降。可是韓王信回書答複,卻說他並非不想回頭,而是到了如今,已無回頭之路。現在歸降,也難逃誅殺,所以寧願奮戰到底,戰死尚可落個好名聲。柴武知道韓王信不會投降了,於是引兵進擊,韓王信也出城迎戰。兩軍在城外交鋒了幾陣,漢軍勝多敗少,讓韓王信折損了不少兵馬,隻好退回城中,堅守不出。
柴武手上的兵力不足強攻城池,所以他就另謀對策。韓王信也不敢怠慢,備好了大量矢石,打算與漢軍進行一場攻防大戰。哪知漢軍卻一直沒有攻城打算,讓韓王信捉摸不透。
這天夜裏,城上守軍看見漢營有異動,立即來向韓王信報告,韓王信也大為疑惑,馬上派斥候出城查探。沒過多久,斥候回報,稱是漢軍乘夜撤退,現在大營已經空了,還能看到漢軍撤退的火把。韓王信立即心念一動,想乘機掩殺,報回之前的兵敗之仇。他馬上召集起精兵,打開城門,快馬追趕。他帶領的都是騎兵,又加鞭疾追,很快就追近了前方的漢軍,果然看見他們的退勢,韓王信更加確認漢軍是真的撤退無誤,就揮刀一指,全軍飛快地撲向漢軍的尾端。
當追到一塊山丘地帶時,突然聽見殺聲震天,從兩邊丘陵高處有亂箭射下,如雨點飛瀉一般。追兵全是騎兵,沒有任何遮擋,被這一陣亂箭射來,霎時倒了大片。韓王信慌忙喊道:“快回頭,快退!”全軍匆忙撥馬欲走,但這時山丘前後均有伏兵突出,前後夾擊,將韓王信及其部包圍起來。
韓王信始知中計,便想拚力衝殺出去。剛殺了兩名漢兵,便有一騎從後飛馳而來,刀勁直奔韓王信背部。韓王信連忙回刀,和對方硬撼一招。“鐺”一聲,韓王信震得整個人晃了一下,勉強坐住。隻見這飛來之騎正是柴武。柴武殺氣逼人,韓王信的心已是一寒,柴武連發猛招攻來,更是讓韓王信招架不住,僅戰了三個回合,就被柴武一記重壓,連人帶刀給劈截了,頓時摔下馬來,柴武再補一刀,就把他的首級也剁下來了。
一番混戰後,漢軍全殲了韓王信的全軍,然後又殺返到參合城下。漢軍大喊,說韓王信已死,守軍莫再作無謂的抵抗。守軍知道大勢已去,就開城出降。柴武終於攻克參合,一邊整兵安民,一邊派人帶著韓王信首級,連同報捷書前往劉邦那兒。
劉邦一看到韓王信的首級,喜出望外,但是又得到消息,說陳豨逃入了匈奴。劉邦擔心陳豨會借匈奴之兵殺回來,於是就命周勃留守邊境,防備陳豨。劉邦則率諸軍起程回去。
回到洛陽之後,劉邦想到趙、代二地是邊防重地,還須要分封給自己的子弟方能固守。趙國當然仍是劉如意的,而代地則再次分為一國,要從劉氏子弟中選一人立為代王。劉邦召集群臣及諸將來,向他們詢問意見。這些人都說諸位皇子中,劉恒是最賢良之人,可以立他為代王。劉恒是誰?他就是劉邦與薄姬之子。想當年劉邦與薄姬一夕歡情,就懷上了此子。可是後來劉邦專寵於戚姬,已把薄姬置諸不理。薄姬亦無怨言,從不爭寵,隻一心撫養劉恒,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的身上。如今劉邦要立劉恒為代王,薄姬很高興,這總算是盼到了出頭之日。劉恒就國,向劉邦請求,帶同母妃一起到代國,劉邦本就不太在乎薄姬,就索性答應兒子所請,許他偕母同行。劉恒謝過父皇,就接了薄姬一起前往代國。
當代王母子出發之後,忽然從長安傳來呂雉的密報,說都城有變,讓劉邦速回。劉邦立刻起駕,日夜兼程地趕回長安。
長安發生了什麼事?當然就是韓信的那宗案。欒說之弟寫了密奏,連同陳豨給韓信的那封密書一同呈送進宮給呂雉。當時呂雉受劉邦委任內事,她正想趁此機會幹出一番大事來震服人心,為她擴展實力,以固地位。忽接到這份密奏,也是大吃一驚,她擔心密奏的內容是真情,一旦韓信發難,自己難以應付,便立即召蕭何入宮。
蕭何到了宮中,隻見呂雉雙眉深鎖地坐在榻上,蕭何便知必有緊急的事情,就上前道:“參見皇後娘娘。”
呂雉道:“不必多禮了,丞相請坐。”就命內侍設座給蕭何。
蕭何坐下之後就問:“娘娘召臣入宮,有何要事?”
呂雉把一份奏章遞過去道:“你看了之後就明白了。”
蕭何接過來細看一遍,也即時臉色驚變道:“這……這不是真的吧?”
呂雉道:“我知道丞相與韓信之間是交心的好友,所以才無法相信這個事實。但是韓信多年來做下的種種事情,都顯示了他的恃功自大,心懷不臣之誌。從擁兵脅封,到匿藏欽犯、圖謀作亂,無一不是該當誅殺之大罪。是陛下重情,念他功在社稷,才屢次忍讓,以厚祿將他供養。可是他死性不改,常口出狂言,如今還跟陳豨勾結。若非有人揭發,隻怕到了死期,我們還蒙在鼓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