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屬多國部隊第二路進攻部隊的英國第1裝甲師是在海灣危機中臨時組建的裝甲部隊。其前身是英國第7裝甲旅。英軍第7裝甲旅綽號為“沙漠之鼠”,它的前身是第7裝甲師,該師由第7旅和第4旅組成,其隊徽為白底襯托一個紅圈。第7裝甲旅是英國軍隊最精銳的地麵部隊之一,組建於1938年,其下屬的英國皇家愛爾蘭輕騎衛隊等均有近百年的曆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7裝甲師被調往北非與德國的一個師作戰。當時,這個師的一位指揮官在一次激烈的大戰中,無意發現了善於在沙漠中生存的紅色跳鼠,深有感觸,便要求他的部隊“必須像這種老鼠那樣,學會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和作戰”。從此該旅上下同心協力,以這種“老鼠精神”生活和作戰。這位指揮官還認為這支部隊的隊徽過於單調,於是,便委托其妻子重新為部隊設計一個隊徽。他的妻子便以當地的一種寵物——跳鼠設計了新的徽章。全師指戰員佩帶著這種新的徽章,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一舉打敗了納粹非洲軍團,從此,“沙漠之鼠”便成了這支部隊的代號,名揚天下。至今全旅官兵人人佩戴著紅色的“沙漠老鼠”徽章,並以此為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7裝甲師統轄的第7旅和第4旅解散。到了60年代,英國重組萊茵兵團,第7裝甲師被降為第7裝甲旅,隨後被派到德國。第7裝甲旅除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外,還參加了英阿馬島戰爭,並多次參加北約組織的例行軍事演習。英軍實行的是募兵製,和平時期隻保持有限的正規軍,一般部隊編製均不滿員,惟有“沙漠老鼠”例外,不僅一直保持滿額並可隨時投入戰鬥。而且武器裝備也精良,一些新式武器一問世,首先裝備該旅,如經過改進的“挑戰者”型主戰坦克和最新型的裝甲車等。
第7裝甲旅原為6000餘人,參加海灣“沙漠盾牌”行動時的英國第7裝甲旅有官兵9500名,兩個配備有120輛“挑戰者”式坦克的裝甲團,一個配備有“勇士”號裝甲車的裝甲步兵團,一個配備有“曲劍”式戰鬥車輛的裝甲偵察中隊和一個配備有自行火炮的炮兵團。此外,它還有一個配備“標槍”式肩上發射導彈、“山貓”式反坦克直升機和“小羚羊”式偵察直升機的防空連。
為更好地完成海灣作戰任務,英軍專為第7裝甲旅配備了一些通訊、運輸、軍械、修理和醫療救護等後勤支援部隊。時任旅長是帕特裏克?科丁準將。
第7裝甲旅在“沙漠盾牌”行動中部署完畢之後,英國駐海灣部隊司令彼得?德拉比利埃爾將軍在11月要求英國政府增加在海灣的裝甲部隊,從一個旅的規模增加到一個裝甲師,以同美國要求增加兵力的部署相適應。英國政府同意了德拉比利埃爾將軍的要求,又派由克裏斯?哈默貝克準將率領的英軍第4裝甲旅抵達海灣地區,這個旅得到了大量的炮兵、後勤工程兵的加強,與已經先期到達海灣的第7裝甲旅彙合,重新組成英軍駐海灣地區第1裝甲師,共同完成對伊拉克的作戰任務。
起初,多國部隊將英軍第1裝甲師部署在東線,配屬美國海軍遠征師進行地麵戰爭中的助攻任務。後來,英軍駐海灣部隊司令彼得?德拉比利埃爾將軍主動要求將該師調到西線,配屬美第7軍擔任地麵戰爭中的主攻任務。
彼得?德拉比利埃爾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記錄了這次換防的經過:
當我得知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傾向於把南麵進攻做為佯攻。而將主力放在左翼寬大的正麵上,從伊拉克西部的沙漠地北上,直接打擊伊拉克的精銳兵團——共和國衛隊後,我和我的幕僚們提出了一個應將英軍布置在何處的新主張。我發現諾曼?施瓦茨科普夫最初利用英軍的“挑戰者”坦克的機動力和火力支援海軍陸戰隊的計劃有兩個缺陷。其一,科威特的地形不便於發揮我裝甲兵機動速度快,遠戰能力強的優勢。科威特境內有大量障礙物,主要是油管和其它設施妨礙坦克自由行動。伊拉克西部開闊平坦的沙漠地是裝甲部隊最好的戰場。我所以這樣看,從我們自己來講,這樣可以對盟軍做更大的貢獻,我們能夠利用一切機會幹我們應該幹的事情。
其二,是關於傷亡問題。美軍海軍陸戰隊的進攻地帶是伊拉克軍隊的堅固防禦地區,美軍的分析人員預測美軍在這裏的作戰死亡率為17%。這是個很高的比例,然而如果將其與其它地帶的陣地陣亡預測數混在一起,美軍地麵部隊的平均陣亡率約為5%,這個比例是可以接受的。這裏的問題是如果英軍地麵部隊全部集中用在美海軍陸戰隊的進攻地帶,那麼陣亡率仍然是17%,就是說一支1萬人的作戰部隊在戰鬥中可能陣亡1700人。這是個我未曾想過的比例。如果犧牲對達成多國部隊的作戰目標是重要的,而且其比例與我們投入的部隊規模相稱的話,我們準備作出犧牲。但我們不能接受的是讓英軍在東線作戰的理由。最後,英軍做為多國部隊中兵力規模占第二位的盟軍應當在主攻方向上起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