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長征沿線地區生態民俗調查(3 / 3)

4.圖騰信仰遺跡

圖騰是一種以動植物或者無生物為祖先的文化,其主要特點就是,部落或氏族對其圖騰有某種禁忌。比如禁止吃圖騰的肉,砍伐植物圖騰等等。這種文化現象無疑對某種動植物具有保護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文化現象在長征沿線的各民族中僅有一些遺跡,禁忌特點不是很明顯了,對動植物的保護作用已經有很大的退化。比如彝族以虎為圖騰,目前也能在長征沿線找到很多與虎圖騰有關遺跡,但是在彝族地區依然是已經見不到老虎了。

相對而言,目前,圖騰文化對植物的保護作用比對動物的保護作用要強一些。比如苗族對楓樹的崇拜,對楓樹至今依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苗族部分地區依然能找到一些圖騰信仰的遺跡。苗族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在遷徙中擇地而居的時候,也有以楓樹來決定去留的習俗。苗民們每遷到一個地方,都要先栽一棵楓樹,看楓樹是否能成活,如果楓樹成活,便長久定居下來,如果不能成活,則繼續尋找地方居住。這一習俗的背後隱藏著苗族把人與楓樹等同的觀點。樹活便表示人能活,能在當地居住,樹死當然表示人不能在此生活下去。把樹木當作人,正是圖騰觀念之所在。在圖騰觀念產生的初期,人們把圖騰看成人的另一生存方式,人即圖騰,圖騰即人。雖然苗族在遷徙中栽楓樹的習俗未必還留有類似於早期的人與楓樹等同的觀念,但這一定是從此發展而來的。

許多地方的苗族同胞都叫楓樹為“祖母樹”。民間相傳,遠古時代,從楓樹心裏飛出一隻蝴蝶,生下12枚蛋,其中一枚孵出人類祖先薑央。《砍楓木樹》是這樣寫的:

楓香樹倒了,/百種東西從楓香樹生出來/千種東西從楓香樹生出來。/我們看楓香樹生什麼東西?/樹根變成鼓,/樹幹生妹留,/樹尖變成金雞,/樹心變成博桑博啥。/樹皮變成蜻蜓,/木片變成蜜蜂,/樹包包變成貓頭鷹,/大樹根變成龍,/小樹根變成魚鰍。

另一則黔東南的苗族關於楓樹的傳說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一個名字叫“相先婁,把告養”的絕嗣鬼師,某天在大楓樹的樹洞中發現留相、榜相兩姊妹,二人共生了16個蛋。這些蛋有六個孵成人,其中的“昂”和“拉”成為苗族的祖先,因此部分苗族崇拜楓樹。

在貴州黔東南,有以楓樹做房子之中柱的習俗。房子的中柱,是整個房子的主要部位,以楓木為中柱,象征祖先與家人同在,保佑後代興旺發達,平安康樂。在黔東南西江、開覺,每個寨子都有他們信奉崇拜的楓樹,他們認為,如果男子砍伐楓樹,那麼他將一輩子娶不到老婆,女子則一輩子嫁不出去。這時候,應準用120斤豬肉,120斤米,120斤酒,12000個爆竹,舉行祭祀以謝罪。他們將楓樹稱為“一千年的爺爺”,奉它為祖神。

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長征沿線的羌族,就有以金絲猴為圖騰的遺跡。羌族仍然有關於金絲猴的圖騰神話。《猴皮帽的來曆》說:羌族原有經書,在端公睡時被白羊吃了,端公因而哭泣。有一金絲猴來問時,端公才以實相告,金絲猴告訴端公把白羊殺了,食其肉,用其皮做鼓,敲鼓一下,即可吐出經文一句。端公照辦,果然靈驗。後端公又因缺乏旅資而繋,金絲猴又引導其歸路。端公為感謝金絲猴的大恩大德,世代不忘金絲猴,從此以猴皮為帽,猴尾做帽之三尖,並尊稱猴子為老祖宗、老師傅。

雖然長征沿線各民族的圖騰文化已經比較淡化,但是那種埋藏在民族心裏底層意識依然存在,他們對圖騰動物與植物的情感的培養,要比其他民族來得容易得多,因為他們現在依然有很多關於圖騰的儀式。

5.苯教、佛教與道教

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信奉萬物有靈,認為世間的一切,山、水、樹、岩、土地等等都有精靈和鬼怪;人世間的各種苦難,包括疾病,自然災害,都與萬物的心靈和鬼怪有關,因而創造了年神、龍神、讚,地神,蒙、甲爾布、耀、家神、戰神等等,這些神靈主宰人世間的禍福,對他們隻能小心供奉,否則他們一旦發怒就會給人類降臨各種災難。各種祭祀神靈的儀軌應運而生。

佛教傳入藏歉,佛苯長期互相兼容並蓄,互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吸收苯教眾多的神靈,成為自己的保護神,統稱“世俗之神”或者地方神,並認為這些神隻能為人類的今生帶來一些禍福,而不能為來世超度,因此,對他們隻能供養不能祈禱。祭神活動以佛教的含義、儀軌取代了苯教的含義、儀軌。不過,廣大藏族群眾在祭祀神靈,登高轉神山、神湖、插樹掛幡,焚香祭祀等等活動的時候,其做法熒形式與古代沒有什麼區分。這種神山、神湖的信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佛教有不殺生的思想,深信佛教的人連一隻螞蟻都不敢殺,更何況我們現在天天為之操心不已的瀕危動物了。

道教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仙境和洞天福地、崇尚返璞歸真。對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有很深的感悟。

5.節日習俗

在長征沿線地區,也有一些與生態有關的節日習俗。雖然這類節日不是很多,但卻十分有意義。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農曆2、3月間,各地村民踴躍過“買樹秧節”、“討樹秧節”。中老年人在買樹秧節上買賣樹苗,植樹造林;而未婚青年男女,則在討樹秧節的時候相互討樹苗,並將其植下,作為戀愛的信物。這與人們用植樹來紀念某事一樣,但它以民間節日的形式來出現,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四川省甘孜州大多數縣都有一個轉神山節,這個節日不是每年都有,甘孜縣轉神山節是每逢雞年為一次;德格八邦轉神山節是每逢羊年為一次;新龍縣轉神山節是每逢龍年一次。前文已經敘述有關的情況,這裏不再重複了。

1925年,民國政府規定,“清明”為全國的植樹節,這在長征沿線地區曾有過不小的影響。《石棉縣誌》記載:“民國時期的節日,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定為植樹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節日,3月12日為植樹節。節日全由林業局準備好樹苗、種子,機關、學校職工、幹部、師生到指定地點、河灘、荒坡、公路邊植樹造林,農村各鄉、村、組、戶也要在荒坡、溪邊、門前屋後植樹。集體造林有命名為‘三八’林、青年林、民兵林等的。”

三對生態民俗的幾點分析

1.對民俗的應用

生態的保護與恢複,我們主要是要依靠技術上以及法律上的支持,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生態民俗的運用,也會起到一些作用。大家知道,計劃生育雖然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但執行起來難度很大。其原因當然很多,但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廣大的中國民間,沒有傳統文化上的支持。也就是說,它與中國的多子多福的傳統文化是相背的。中國曆來有多子多福、養兒送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傳統的生育民俗。

現在全國到處都在搞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保工程,長征沿線地區也不例外,到處都可以看到關於再造秀美山川的標語。可是,目前的生態依然讓人擔憂。

據紅原縣誌記載,1963年4月,紅原縣人民委員會就發布了“關於積極保護,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布告”,其中對狩獵管理作了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狩獵,都必須進行登記,經縣林業局批準,發給狩獵證,才能進行。禁止采用破壞性,危害人身安全的狩獵工具和方法。禁止破壞森林、草原和野生動物資源。1991年6月,四川省林業廳公布了“四川省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說明。對其捕獵必須是在某種動物數量過多,對牧業與農業生產產生危害作用,經向縣林業局申請,獲得州林業局批準後,發給狩獵證,按批準的種類、數量、場所、期限,方法進行狩獵。可是,這些曆來的禁止效果並不怎麼明顯,從目前動物的存留,從當地的森林覆蓋率的減少,我們都能很容易地看到這一點。從一些縣誌的記載,也同樣能證明這一點。

《紅原縣誌》說:70年代以後,由於中成藥材市場走俏,紅原縣內非法狩獵獐子的現象大量出現,屢禁不止。1980年,紅原縣革委會規定,經審批辦理入山許可證的從業人員,可以在縣林業局指定範圍內獵取麝香,麝香統一由供銷社收購經營,禁止進行市場交易。11月,阿壩州人民政府頒布了《關於禁止獵獐取麝的布告》。縣林業部門加強巡山追查,但非法獵獐活動仍然猖獗。私下交易未受到遏製。縣內、鄰近縣的偷獵者,在獐棲息的林區,遍布套索,猶如天羅地網,致使獐子的數量急劇減少,幾不可見。

1988年,紅原縣的鹿類捕獲權限收歸州管,審批日趨嚴格,但捕獵鹿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造成鹿類資源急劇下降。

1951年3月,西康省政府要求安寧河兩岸各縣實施封山育林,各縣須封禁0.5萬畝。1952年,全縣封山育林12996.8畝。1953年,西康省政府指示:除造林地以及森林破壞地區實行天然更新必須封禁外,其他應選擇重點,本著“民主”、“互利”的原則,有條件地進行封山。1954年,封山育林13365.4畝,1955年封山育林1400畝。但是,這種純法律上的禁止,並未取得很好效果。1958~1961年,森林砍伐嚴重,基本未封禁。多年的成效又毀於一旦。

其實,與計劃生育的文化背景相比,在環境保護這一問題上,情況要好得多。中國民間有很深厚的生態意識。在近些年,廣西桂北地區流傳有這樣的一首兒歌:

水耶,為什麼渾?

蝌蚪走哩,我才渾。

蝌蚪耶,為什麼走?

石頭滾哩,我才走。

石頭耶,為什麼滾?

鵂雞跑哩,我才滾。

鵂雞耶,為什麼跑?

森林砍光哩,我無處安身!

這首兒歌很好地反映了民間對生態所遭受到的破壞的憂慮,同時也說明了人們的內心深處是希望能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近些年來,人們出於對物質上的追求,對自然過度地索取。人們對自己的這種行為並不是很心安理得的,而是存在著一種矛盾。所以,如果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上能適當地結合當地的民俗,也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們國家目前雖然延續從民國時期就形成了的植樹節,但這一節日離成為一種真正的民俗,也就是在民間自發地展開,還差得很遠。如果政府能從民俗的角度出發,廣泛根植於民間,而不停留在目前的政府命令行為,其意義自是不言而喻的。

就一般情況而言,節日習俗多由民間約定俗成。但官方的參與和提倡,對節日的發展演變,可以起到直接的促進、推動的作用。在中國,由此而形成的深入民心的節日民俗很多,元宵節就屬其列。漢武帝信奉道佛,一次,他久病不愈,便請巫師召“泰一”神來對話,後聽說自己的病沒事,並能與“泰一”相會時,病情頓時好轉。病好後,他命人修壇,正月十五通宵達旦祭祀泰一神。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隋唐進一步推廣,宋代達到極盛。目前元宵節仍然是我國一個主要的節日。在中國民間,人們與自然的關係有很好的基礎。我們在保護生態時,不僅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方式,還要把生態意識融於民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生態民俗的改變

民俗是傳統上形成的,它雖然具有變異性,但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它就會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存在,不是很容易改變的。生產民俗作為民俗的一個方麵,它同樣具有這種相對的穩定性。在四川省冕寧縣,我們可以看到生產民俗的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國時期,冕寧縣山區農民耕作技術還很落後,慣用燒火地為增產良方,常以毀林開荒來擴大種植麵積,對森林損害極大。1951年5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布告嚴禁陡坡開荒。已經開荒者,要求改種鬆、杉、桐、茶,逐步停耕還林,燒荒毀林現象逐步減少。但是,由於其生產習俗的作用,到了六七十年代,毀林開荒又嚴重起來。1973年,裏莊毀林種糧129.3畝,砍樹8655株。1976年,拖烏區毀林開荒74畝,其中中心公社二大隊六生產隊在成片雲南鬆林砍火地17畝,砍伐樹木1500株。1978年,全縣毀林開荒1712.8畝。其中,拖烏公社毀林19塊,麵積達717畝,砍伐林木84843株,近2000立方米。1979年,全縣毀林開荒2100畝。當年7月,《森林法》(試行)頒布之後,中心公社部分生產隊又掀起毀林高潮,僅數日即砍火地89畝。

在甘肅的一些地方,我們也能看到這種生產民俗的不易改變性。在西藏、青海、四川西北部,都是草原,很適合放牧。也就是說,當地的藏民的生產習俗適合其自然囀源。但到了甘肅南部,山很陡,不再像草原那樣適合放牧了,但當地的藏民依然成群地放牧。而且由於山陡,當地人改養綿羊為養山羊,因為山羊更善於爬山。但是,山羊對植被的破壞也更大了。另外,有的地方原來是草原,可是由於過度放牧,已經沙漠化,不再適合放牧了,但放牧的生產習俗依然被傳承下來,成群的牛羊在沙漠裏遊動著。這在寧夏南部很普遍。

這顯然是一種習俗的延伸。在南方,也有類似的現銑。南方民族主要是種水稻的民抓。水稻的栽種需要水田,而水田需要平地。在一些山區,山坡陡峭,要修水田十分困難。然而,在南方山坡上的梯田比比皆是。

飲食習篃直接影響到生產習俗,非水稻民抓往往直接在山坡上順勢開荒,而不修成梯田。這樣水土流失就要嚴重得多。相對來說,梯田對水土的流失不大,南方的梯田對生態的破壞不大,因為田是平的,水土流失不嚴重,但西北的耕種方式就不行了。目前,畏北大部分的縣都有坡改梯的工程,這既是技術上改進,也是一種生產習俗的改變。坡改梯就是25度以下的坡耕地進行平整改造,興修成水平梯田,以攔蓄有限的降水資源,從而維持和提高土地能力,增加農業生產,就地解決糧食生產和群眾生活,促進土地利用結構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3.對生態民俗的認識與評價

怎樣認識生態民俗的性質,怎樣對待生態民俗對環境的作用,目前我們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以民間信仰而言,民間信仰包括自然崇拜,也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它們對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佛教有禁殺生的思想,對動物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長征沿線的很多地區,特別是一些藏區,是我國佛教氛圍濃厚的地方,我們應充分尊重這種思想,運用和處理好佛教與環保的關係。另外,道教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仙境和洞天福地、崇尚返璞歸真。對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有很深的感悟。處於黃土高原的崆峒山,是道教與佛教的聖地,據當地人說,登上崆峒山,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觀:崆峒山近處鬱鬱蔥蔥,可是四周卻光禿禿的。

當然,宗教的一些消極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藏區對農牧業生產發展起了消極作用。比如春種秋收,必須經過寺廟喇嘛扯索卦、卜問日期後方能進行;霜、雹、澇、旱等自然災害以及各種病蟲害,不積極防治,而是求神保佑;牲畜患病要“先佛後醫”,等等。嚴重宗教思想的束縛,農牧民在生產技術上也就墨守陳規,保守落後。另外,在我們所經過的地區,此類生態民俗雖然很多,但其生態環境依然令人擔憂,這說明生態民俗並不是萬能的。比如對神山的信仰,隻能對神山這一範圍很小的區域進行保護,對其他地方就無能為力了,正如甘肅省平涼地區的崆峒山現象一樣。所以,從根本上講,生態民俗在生態保護方麵隻能是一種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