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鬼手宛若變了。如煙霧消散,露出真容,那不是鬼手,而是縱橫交錯的樹杈,眼前的這一幕顯得奇幻。
在觀那原本的無數鬼手之下的黑色迷霧,卻換做了灼熱的熔岩,三人手中的血色長繩抖索。
那一根根蠟燭一根根的從陳陽背後脫落,隱約間能看到蠟燭上的鬼魂,一個個的朝著正中間走去。
之前的夾縫似乎觸及到了什麼,漸漸幻化出真的鬼門關內景。佛教中有六道輪回之說,奈何橋在中國佛教觀念中是鬼魂曆經十殿閻羅的旅途後準備投胎的必經之地,在這裏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奈何梵文,意即地獄。
傳說死者到此,有罪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麵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而“奈何”兩個字,在中文裏,也正好有無可奈何、毫無辦法的意思。
有詩曰:生死黃泉路迢迢,孤影徘徊魂漸消。浮望三生石前事,今日又過奈何橋。
化作地縛靈,地縛靈隻有完成心願才能投胎轉世,升天成佛,帶著那些人的蠟燭的媒介,留下的執念,走回起點。
一根根的蠟燭走過,然而卻並未有牛頭馬麵,卻更無所謂的孟婆,然而幾人沒有跟著走,他們本身就未死,鬼門關入冥界,奈何橋入輪回。
然而此刻的陳陽驚魂未定,他們三人此時在奈何橋中間,看著那奈何橋下漸漸顯現的熔岩以及水池想起了傳說。民間認為橋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們用來在人與鬼、生與死之間建立聯係或形成過渡與中介。
與“神話”與“仙話”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口碑文學中,另有一類獨特的“鬼話”。雖然我們常用“鬼話連篇”,來形容某人所言荒誕不經或不足為信,可是在民間“鬼話”裏反複出現的“橋”,卻不是偶然的,它並不荒誕。
在中國民間信仰裏,“鬼”是由於死亡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超自然存在。中國各地流傳的許多鬼話中,橋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沒之所。那些水死或從橋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總是在橋梁上下或左右橋頭,為自己尋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世。在這個意義上,橋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脫離陰間,轉生到陽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斷續出,由陽間去冥途的所在,生命與死亡的交替和轉化,是以橋為中介而實現的。
“奈何橋上善人走。”陳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善人,盜墓者常年盜他人墳墓,和陰陽打交道,本身就是一個被命所克的人。
盜墓者十有八九都不會好的下場。一旁的三叔此時雙目漸漸暗垂,蠟燭之火一時熄滅,正應了那句人死如燈滅。
陳陽當下一沉,看到三叔的陽燈滅掉,以自己的魂燈點燃,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實則危險,這是將自己的陽壽為他人點命。
甚至可以依稀看見陳陽的頭發正漸漸的發白,然而此時他還要退出此地,走出奈何橋。
一步踏出,朝著上方善人橋上走。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汙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
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舍錢物的虔誠,隻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此法也被有些人利用在橋上撒油,蛋清等等,凡是過不去者以為有餓鬼纏身,迷信的捐錢,可見朝廷腐敗,世俗惡劣!
走到橋上,陳陽仿佛置身鐵絲之上,寸步難行,搖搖欲墜,然而周圍出現的鬼魂卻從陳陽身旁經過時扶著他們,讓他們沒有掉落,似乎在報恩,讓那些無法過橋的鬼魂幫他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