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如何善後(1 / 2)

李世民走回殿上,在禦座上坐了下來,諸臣按品級高低站立。

剛剛因為李世民走下階,再加上幾位大臣出列奏言而顯得有點亂的殿內,又秩序井然了。

“諸位愛卿,頡利所部全部被殲,阿史那蘇尼失也向我大唐請降,東突厥汗國滅亡,二十餘萬突厥人被俘,漠南一帶幾近真空,朕今日召集諸位愛卿,問詢善後之策,如何治理東突厥汗國所轄之地,這二十餘萬突厥人如何安置,今日朕想聽聽諸位愛卿的建議,諸位有何良策,盡可道來!”

李世民話剛說完,在剛剛爭論時候沒有站出來表態的守侍中王珪第一個站了出來,奏道:“陛下,北胡部落自古就是中原之患,我大唐建立以後,每歲都會遭受突厥各部落的攻襲,如今李大總管奉陛下令,將北方最大勢力的東突厥汗國攻滅,俘虜其數十萬之眾,臣覺得最有效的處置手段就是將所俘的這些突厥人全部遷到河南道兗、豫等州之間,按人口數劃分出一定的部落,再委以新的頭領,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各州縣,教他們耕織之術,如此幾年下來,即可以化胡虜為家民,永空塞北之地,突厥數十萬人就此消失,那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對我大唐邊境構成威脅!”

王珪所奏乃釜底抽薪之計,所有人都知道,突厥部落最缺的是人口,此戰消滅了數萬善戰的突厥武士,還有二十餘萬突厥族人被俘,被俘的人中有三到四成是可以上馬征戰的壯男,若將這些人全都扣留不放,並通過馴化將他們轉變為我大唐治下的百姓,那從人口上來看也是彼消我長,對突厥人是個極大的打擊,對我大唐是非常有利的,王易挺是認同王珪所說的。

王易知道,今日所議的,很可能會是載入史冊的,朝臣們的建議會直接影響到大唐對突厥各部落,及以後對其他胡人部落的政策,因此他也在飛快地開動腦筋,想著一會該怎麼站出來說。

李世民對王珪所說,並未表示什麼,眼睛在朝臣群中掃視著,等著其他大臣站出來發表意見。

在王珪退下後,中書侍郎顏師古站了出來,作禮奏道:“陛下,突厥、鐵勒等胡人部落自古以來就很難被征服,陛下派出大軍,將其盡殲盡俘,迫使他們稱臣,突厥人不敢再作亂,也沒有能力再作亂,臣覺得,隻要將他們安置在河北一帶,原來他們居住的地方,重新劃分部落,分設酋長,讓那些聽從我大唐命令的頭人統領其部落,讓他們聽令於我大唐,久之則可以永無禍患矣!”

“陛下,臣附議!”顏師古退下後,禮部侍郎李百藥馬上出列奏道:“東突厥汗國雖然可以稱其為一個國家,但它卻是由許多部落組成,各部族首領所掌,臣覺得現在應當乘其各部落離散,重新分封部落,由我大唐委其首領,使其不互為臣屬,即使是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也隻可領其本部族。一個國家分為幾部分則力量削弱,實力大降,而我大唐國勢強盛,此戰後兵威震天下,對重新劃分的突厥各部落容易控製,可以扶弱削強,維持各部落勢力均衡,各部落勢均力敵則難以相互吞並,各自力圖保全,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他們為了自身利益,還們拚命向我大唐示好。因此臣覺得,應當在定襄設置都護府,總領重新劃分的突厥各部,這是安邊之長策也!”

王易帶點感歎,這些大臣們所說的,與曆史記載的並不盡相同,也是非常有道理,但都有點不足,他也完全想起了他在研究此段曆史時候所得出的總結,準備再聽幾人所奏後,站出來發言。

這時回京敘職的夏州都督竇靜也站出來言奏:“陛下,胡人的本性,有如禽獸,不能用刑法威服,不可以用仁義將其教化,況且他們雖然俘,但必定留戀故土,想回故地居住的,逃亂將不可避免發生。將他們安置在中原一帶,隻百害而無一益,萬一生變,那對我大唐將是極大的傷害。臣覺得,不如借其敗亡之際,施以格外的恩寵,封其王侯稱號,妻以宗室女之女,分割其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勢分化削弱,易於鉗製,則可讓他們永為我大唐的藩臣,保我大唐邊關永久的安寧!”

竇靜回京敘職前所任都督的夏州位於靈州以東,是我大唐防禦突厥人前哨,幾乎每年都遭到突厥人的攻擊,竇靜對突厥人無一點好感,以禽獸之性稱之,其所說的觀點也與前幾人不盡相同,也有一些道理。但竇靜所提,以和親之道籠絡突厥各部,卻讓王易聽了很不舒服。

和親,以漢家宗室女人嫁到胡地換取和平,這是王易非常不認同的手段,他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