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2 / 3)

(2)製作要點

①選用新鮮的原料。製湯所用的原料,必須是新鮮的。這是因為新鮮的原料除了本身固有的味道外,沒有其他的異味。這樣既保證了湯的鮮味和香味,而且不會影響到菜肴的正常製作,從而保證成品的質量。

②原料冷水下鍋。製湯所用的原料,大多數是動物性原料。在冷水鍋內加熱,水的溫度逐步滲透到原料內部,使可溶性成分能充分溢出。隨著溫度的上升溶出量就會增多,湯汁的鮮味才會濃厚。反之,原料表麵蛋白質快速凝固,形成一定的硬度,阻礙了可溶性成分的充分溢出,使湯汁鮮味不濃厚。

③不宜中途加水。製湯時原料都是冷水下鍋,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原料內部的溫度與表麵的溫度基本相似,原料內部的可溶性成分能充分溢出。如果在加熱的過程中突然加入冷水,鍋內的水溫就會驟然下降,原料表麵就會由鬆散的狀態突然收縮,形成表麵一定的硬度,不利於可溶性成分的充分溢出。

④采用小火加熱。小火加熱的實質是保持恒溫加熱,而恒溫加熱有利於原料的分解,使更多的可溶性成分溢出。另外,小火加熱防止了製湯時水分的過多蒸發,還能防止原料的組織脫落和乳化作用,使湯汁保持澄清的狀態。

(3)清湯的應用範圍

清湯的應用範圍很廣,凡是帶有湯汁的菜肴,除純甜味的菜品之外基本都使用清湯,如炒、溜、烹、爆、燒、燜、扒、燉、煮、汆、燴等菜肴的製作,都離不開清湯的調味作用和構成菜肴成分的作用。

2.白湯(濃白湯或一般白湯)

白湯具有味鮮美、色澤乳白的特點,習慣上又稱奶湯。白湯在一般烹調方法上用於調味提鮮。

(1)製作方法

白湯的製作方法,就是將老母雞1500克、鴨子1500克、豬骨頭5000克、雞骨架1500克、豬蹄1000克等原料,刮洗幹淨,放入冷水鍋內(17500克)旺火煮製,開鍋後撇去浮沫,改用中火長時間加熱(2~3小時),待湯汁呈乳白色、有黏性時,湯汁就有鮮味了。白湯在製作過程中,可以加入增鮮香的調料,如料酒、蔥、薑等。但使用量不宜過多,過多反而會影響白湯的香味和色澤。由於此時的白湯色澤乳白、具有一定的黏稠度,故又稱濃白湯或高級奶湯。而一般白湯,可將此廢料加水繼續煮製2~3小時,待湯汁呈淺乳白色即可。由此製作白湯需要中火加熱,水分蒸發較快,所以必須多加水,防止幹鍋。

(2)製作要點

①選用富含膠原蛋白和脂肪的動物性原料。白湯要求湯汁呈乳白色,但要想使湯汁呈乳白色,是有一定條件的。因為白湯的實質是一種乳濁液,其白色的主要來源是白湯中的小脂肪滴對光的折射,而要使小脂肪滴能均勻而穩定地分散在水中,必須要有乳化劑的存在,即膠原蛋白。所以,膠原蛋白和脂肪是形成白湯的必要條件。而帶皮的雞、鴨、蹄髈、豬骨頭、雞骨架都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骨膠。再加上肌間脂肪、皮下脂肪和骨髓,正好滿足製白湯的條件,才能製作出呈現乳白色狀態的湯汁。

②采用大火加熱、保持湯汁沸騰。用中火加熱、保持湯汁沸騰,也是形成白湯的重要因素。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脂肪和水是不溶解的。脂肪浮於水麵與水形成兩廂,在兩廂界麵上,存在著各自不同的表麵張力,這種力具有使界麵收縮成最小麵積的傾向。所以,必須在外力的作用下,才可能融為一體。加熱可以降低這種表麵張力,水的沸騰實質是一種機械力,使大的脂肪滴粉碎,成為小的脂肪滴,與水、明膠(膠原蛋白的水解產物和骨膠的溶解物)充分地接觸而形成乳濁液,即白湯。

(3)白湯的應用範圍

白湯的應用範圍不如清湯麵廣,主要用於紅色菜肴的調味提鮮和部分帶湯菜肴的製作,如奶湯蒲菜、奶湯雞哺、奶湯鯽魚、奶湯魚翅等菜肴。

3.素湯

素湯又稱素清湯,是素食風味常用的湯。素湯具有味鮮香、清淡爽口的特點。素湯根據使用原料的狀況,分為黃豆鮮湯、黃豆芽鮮湯、口蘑鮮湯、蓮籽鮮湯等幾種。

(1)黃豆鮮湯

黃豆鮮湯就是將黃豆撿去雜質,用清水洗淨,放入大盆中加清水浸泡12小時(春夏用涼水、秋冬用溫水),待黃豆充分膨脹,洗淨後放入大湯鍋內,加水煮製(加水量是原料的5~6倍),開鍋後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煮4小時左右,控出湯汁即為黃豆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