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禦劇場的戲(1 / 2)

宮廷中有個習慣,每逢初一、十五兩日,要唱一次戲。雖然不是明文定的法製,倒也約定俗成。這些戲的腳本有許多就是太後自己編的。演員都是太監。

這班太監也都曾下過一番苦功,能唱善舞,有幾個技藝傑出的人才。他們不比外麵的伶人差,這是慈禧引以為快事的。

慈禧追念同治的傷感情緒,使整個宮廷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下的第二天,恰巧是月半,又該輪到唱戲的日子。對於女侍官們是僥幸的事!往常每當朔望的前一日,太後多半是預先把明天要唱的戲點定了,吩咐下去排的;她所點的戲,往往老是那麼幾出,當然就是她老人家最愛聽的。她連續五次、十次地聽下去也不會覺得厭煩;自然這中間有她本人新編的戲,而且占了大多數。宮外的人,包括王公大臣們也從沒有機會聽到太後所編的戲,而宮裏的人卻聽得爛熟,甚至連台詞也背得出來,巴不得太後不要再點這幾出聽厭了的;最愛聽的,終究還是那些原有的老戲,那些老戲不但曆史悠久,而且無論哪一處的戲班子,腳本相似,隻是演員用的方言不同而已。老戲之所以能流傳得既久且廣,當然自有引人人勝之處!

每當慈禧有什麼不快的時候,宮裏的人便都會受連帶地會發愁,所以女官們總是要設法使她快活。尤其是在這陰森的盛京舊宮中,倘若再不在精神上調劑調劑,適當找些快活,真要變為生趣索然了!因此,當人們想到今天是月半,照例應該唱戲的時候,心中覺得高興極了。

"老佛爺!今天又是月半了!不是應該唱一次戲嗎?依奴才的意思,如果讓這裏的老祖宗們也見見那些熱鬧的玩意兒,使他們知道如今的天下,還是跟先前一樣的升平安定,不是一種很好的孝敬嗎?再者,我們在這裏既不再有什麼好去處可以出去玩,那末光是枯坐著,也太氣悶啦!唱戲倒是再好不過的消遣。"

這一天的早上,雖然看慈禧的臉色尚不十分溫和,但為著要揭去這一重濃厚的愁霧,德齡竟極大膽地向她提議。太後聽了她的話,居然露出了一絲笑意,並把頭微微點了一點。

"不錯!你這個主意不錯!就依你吧!"她毫不遲疑地批準了她的建議。

冒險的嚐試既已成功,膽子便格外大了,爽快地催她點起戲來:"那麼,請老佛爺吩咐,今天該唱哪幾出戲呢?"

"我沒有什麼意見,就把你愛聽的戲點一兩出演唱吧!"她的笑意漸漸地透露了。

這真是一個特殊的恩典啊!原來每次唱戲,所有的節目十有八九都是慈禧自己指定的,不但她們這些女宮從不曾有過這種特權,既便是光緒、隆裕以及公主、福晉之類,也是很難得到有奉太後旨意點戲的機會;這也是表示恩寵的意思,決不是隨便什麼人可以得到的!如果有人輪到了點戲那真和臉上貼了金一樣,大家都會非常豔羨他的;不過有利必有弊,拆穿了說,這個差使固然很榮耀,而肩膀上所擔的責任卻也不輕呢!第一,你點的戲必須沒有什麼犯諱,或於當時的情形沒有不適宜的地方;第二,這出戲必須太後愛聽。做到第一點比較還容易,隻須稍微想得周到一些,便沒有什麼問題啦!第二點可就大大的不容易了!萬一你點的戲竟不能引起她的興趣,這事情便糟了,你所受的羞辱和斥責,將十倍於你所受的虛榮。想來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這幾日,太後的脾氣很不好,已使宮內上下的人都覺得度日如年,假使再觸惱了她,大家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芽誰都希望在離開奉天之前,不要再留下一些不良的印象,於是她就格外地感到困難了。

此刻即使要想辭謝這個點戲的差使也不行了,這真是作繭自縛了!她明知懊悔也已來不及,隻得盡量利用腦筋,左思右想地考慮,搜索枯腸地想了好久,最後居然想起了一出情節極熱鬧的《四郎探母》。幸而太後也體諒她,沒有為難她。戲碼既定,自然就有人下去準備了。

關於唱戲的一切設備,宮裏頭是購置得非常周全的,並且都有人很小心地管理著的,要用時不難。所有的布景、戲裝等等,更是無一不精美。逢到春天,就有適用於春天的行頭,到了夏天、秋天、冬天,亦各有不同。

聽了這些話不管你信不信呢,然而這是真的!在北京的深宮裏,就供養著十二個縫工高手,她們別的什麼事情都不做,天天、月月、年年,就是在裁製戲裝,或是打好了圖樣,發往蘇州或廣東,叫那些地方的縫工高手去特製。宮廷裏做這些,總是不惜工本的。

這一次,縫工高手雖然不曾隨駕東來,但他們早巳把唱戲時要用的各種東西,一件也不拉地從車上載來了。光是照料這一項娛樂品,也有一個老太監專門負責;他手下還有一二十個小太監當助手呢。所以,齊備的戲裝,是這宮廷戲能演的一個必要條件。隻要點下去要唱的戲,行頭總可以排得出來;而那些唱戲的太監,不論生旦淨醜,個個都會唱許多的戲,他們隨時可以湊起角色來,不至於上台見窘。這是宮廷戲能演的最大的因素。

唱戲就少不了戲台,盛京這些宮院的建築雖然已很破舊,幸而在一座大殿前麵的空地上,卻還有一座戲台。它是舊建築,年限很久了,樣式和平常在神廟中所見的差不多;隻有一層樓那樣高,不過前麵的空地比較開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