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奇的發跡史

經營的高手在於思維的靈活,意識的敏銳。普洛奇能夠把“虛張聲勢”發揮得完好,正是靈活與敏銳的表現。

美國豆芽大王普洛奇在發跡之前,他聽說生產中國豆芽很賺錢,於是他請來了幾個日本人當顧問,開始生產人工豆芽,並從墨西哥購進大量的毛豆,請人在雜誌上寫了些並不見得有趣的“毛豆曆史”文章,散發豆芽食譜。接著與幾個食品包裝商接洽,將生產的豆芽賣給食品包裝公司,或直接賣給餐館,並聯係找其他的批發商,普洛奇的豆芽生產一開張便開始嫌錢。很快,普洛奇又冒出一個念頭,如果跟人簽約,讓他們把豆芽製成罐頭,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他打電話給威斯康辛州的一個食品包裝公司,得到答複,隻要普洛奇能找到任何罐頭盒,他們同意替他把豆芽製成罐頭。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金屬都優先用於軍事,老百姓隻有極有限的配給。普洛奇冒昧地跑到華盛頓。靠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一直衝到戰爭生產部門。他虛張聲勢,用了一個氣派非凡的名稱介紹自己,這是他和合夥人皮沙為他們倆的公司取的名字:“豆芽生產工會”。這在華府官員聽來,這個名字倒像是什麼農民工會,而不是一個隻有兩個人的公司。於是戰爭生產部門便讓這位推銷天才帶走了好幾百萬個稍微有些毛病,但仍可使用的罐頭盒。

當普洛奇的生意繼續發展下去之後,他和皮沙買下了一家老罐頭工廠,開始自行裝罐。他將豆芽加上芥菜和其他蔬菜,做成一道美國人喜歡吃的中國“雜碎”菜。普洛奇繼續發揮他“虛張聲勢”的才能,將罐頭外麵貼上“芙蓉”標簽。有了這個東方名稱,普洛奇又故意將罐頭“壓扁”,讓美國人覺得這些罐頭來自遙遠的中國,銷路也就出奇地好,簡直有供不應求之勢。以後普洛奇一麵擴大生產,一麵將他們的公司改名叫“重慶”,並以“食品聯會”的名義,組織大型的全國聯銷市場,推銷“重慶”生產的食品,給人造成“重慶”是一家規模宏大、資本雄厚的公司印象。就這樣,普洛奇靠“虛張聲勢”建立起企業形象,很快賺了一億美元。

成為香港淘沙業的巨擘

敏銳地預見未來,敢於獨辟蹊徑,才能把握比別人更多的機會。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香港經濟界的巨擘霍英東在香港的事業不斷發展,現在他所經營的範圍已擴大到包括地產、建築、航運、旅館、酒樓、百貨、石油等多種行業。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日本人撤走了,運輸成為當時香港迫切需要的行業。霍英東看準了這個行情,時時留意著官報上拍賣戰餘物資的消息。他借用了母親積攢的有限傭金並東拚西湊,搶手買了一些廉價的舢板、小艇和海軍機器,很快地轉手賣出,從中獲利,手裏才有了一點積蓄。當時,日本人正高價收購可製藥物的一種海草,霍英東獲悉後,了解到南太平洋拍拉達斯島附近密布這種海草,於是買了一條61英尺長的摩托艇,聯絡了80個渴望賺一筆大錢的漁民,向該島進發。

不料,島上氣溫極高,食物非常缺乏,又無淡水和藥品,他們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一去六個月,當他們冒險歸來,帶回的海草僅夠開支,無利可圖。這次生意的慘敗,造成了母子在創業上的分道揚鑣。但這並沒有使霍英東低頭,他說:“母親信不過我,認為我冒的風險太大。但我行我素,決不氣餒。”他又設法買了一條拖船,決心闖出一條路,自己獨立做生意。

在友人的幫助下,他抓住有利時機,從事有利可圖的駁運事業。由於他善於經營,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開業以後,一帆風順,發展很快,大有所獲,成了香港運輸業上嶄露頭角的強者。

在經營方向的選擇上,霍英東認真權衡利弊,根據自己的實力,再尋求朋友的資助,開辟那種別人不願做但卻很有前途的行道,因此當其成功時,別人的感覺是他預測準確,決微策優先。就這樣,他開始了滾雪球式的發展,他利用積累起來的錢一步一步地拓展業務,繼續尋找有前途的“冷道”,先人一步經營地產業,買舊樓,蓋新樓,開房屋預先分層出售之先例,業務不斷擴大,公司的實力不斷增強,他本人則成為香港地產業之巨子。

正當房地產大紅的時候,不斷進取的霍英東眼睛又盯著本大而利薄的“淘沙”業。

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淘沙業,人工多、獲利少、賺錢難,許多商人不敢輕易涉獵。而獨具慧眼的霍英東,在房地產業中取得巨大成就之後,敏銳地洞察到隨著香港建築業的蓬勃發展,海沙的需求量將迅猛增長,淘沙業大有可為。

於是,霍英東知難而進。一方麵,他派人到世界各地,不惜重金定購淘沙機船,曾於1961年花費120多萬元港幣,向泰國政府購置了一艘載重2890噸的挖泥船,動用機器,挖泥淘沙。霍英東屬下的有榮船務公司擁有大小船舶90艘,其中挖泥船不下20艘。另一方麵,有榮公司還與港府簽訂了長年合同專門負責修繕香港各處碼頭,積極參與香港的填海工程,建設海壁,用所淘海沙來供應香港建築業的需要。當時中西置業公司建築主要原料的海沙,均由有榮公司專責運輸供應。

淘沙這種他人看作費力不討好的行業,經過霍英東周密運籌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居然得到豐厚利益,他本人成為香港淘沙業的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