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是太子李弘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後是太子李賢因謀逆罪被貶至死。兩個優秀的皇儲人選都因阻礙武則天稱帝而遭遇不測。皇室隻好以第三子李顯繼太子位。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太子李顯即位,即唐中宗。唐中宗昏庸,竟然戲言要將大唐江山送給嶽父韋玄貞,武則天抓住這個把柄借機廢了李顯。
中宗被廢以後,武則天把生性懦弱的小兒子李旦扶上皇位,這就是李憲的父親唐睿宗。李旦吸取前兩位皇帝的教訓,對母後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大小事務全由武則天做主,於是武則天加快了自己登基的步伐。
高宗皇帝死後第七年,武後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代李氏而立,引來了李唐宗室的一係列反抗,終被武則天鎮壓。為鞏固手中政權,武則天不惜殺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李賢(章懷太子)、孫子李重潤(懿德太子)、孫女李仙蕙(永泰公主)。
令人不解的是,在這場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李憲的眾多叔輩兄弟姐妹都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卷入“謀逆”、“叛亂”的旋渦中,身遭不測,唯有李憲能自保平安,並與諸弟搬出宮廷,開府置僚屬,賜封郡王,自己獨立居住,做一個隻拿俸祿、不問實事的悠閑散官。由此可見李憲為人處事的風格木訥之中自有他的精明。
公元710年,韋後之亂平定,李旦第二次當上皇帝,但是對立太子的事,他卻一直很躊躇。在李旦的幾個兒子中,李憲是長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禮製,長子李憲應立為太子,但是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韋皇後之亂中立了大功,又有才幹和實力。到底立誰為好呢?睿宗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就在李旦舉棋不定之時,李憲主動懇請父皇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不久,睿宗退位,李隆基便當上了皇帝。
李隆基登基後,李憲一貫的風格還是沒有改變,謹慎敬畏,小心從事,從不談論朝政,不隨便結交他人,而且還能給予玄宗中肯的建議。一次,李憲跟從玄宗至萬歲樓,皇帝從複道上見到衛士將吃剩的食物殘渣扔在洞中。於是發火,命高力士杖殺衛士。李憲說:“從複道上窺探別人的私下行動,恐怕衛士內心不安,並且有失大體,難道人的性命還不比剩餘的殘羹?”玄宗感到很有道理,於是就收回了成命,對高力士說:“宋王對於我,可謂有急難之助了。不然,將誤殺衛士。”還有一次,涼州獻新曲,皇帝召諸王一同欣賞。李憲聽後說:“曲子雖好,但宮調偏離而沒有歸屬,商調擾亂而且暴強,君王卑而逼於屬下,臣子侵犯君上。發之於微小處,形之於音樂聲中。從樂曲中能夠看出人世間的風氣,臣下恐怕哪一天有風波變遷的禍患。”皇帝默然。等到安史之亂爆發,知情者回想李憲當時的預感,無不感慨,李憲是懂得音樂的人啊!玄宗因此更加信任敬重他。
公元741年,李憲生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3歲。李隆基聽到消息,在朝堂上失聲痛哭,因為感激兄長讓位之風,追封李憲為“讓皇帝”並要求按照皇帝的待遇下葬。 按照唐代喪葬禮儀規定,帝王死後要停喪7個月才能下葬,這段時間內,宮裏有專職機構來操辦喪事,包括陵墓的修築裝潢、隨葬物品的籌辦安排等。“讓皇帝”的下葬日期定在農曆六月份,正值盛夏季節,天氣多變。史書上講,在下葬這天,靈柩剛剛啟運,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送葬的人群頗為狼狽。玄宗便命自己的長子慶王李琮下馬,在泥濘中步行數十裏,代父為大伯送行。並下詔賜封“讓皇帝”李憲墓為惠陵。據唐史中記載:“墓內置膳食百餘味,藥酒三十餘味,其地宮建製與諸皇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