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①,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注釋】
①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嚐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
【原文】
知止而後有定①,定而後能靜②,靜而後能安③,安而後能慮④,慮而後能得⑤。
【注釋】
①後,與後同。後放此。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誌有定向。②靜,謂心不妄動。③安,謂所處而安。④慮,謂處事情詳。⑤得,謂得其所止。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①。
【注釋】
①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①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
【注釋】
①治,平聲。後放此。②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原文】
物格而後知至①,知至而後意誠②,意誠而後心正③,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④,國治而後天下平⑤。
【注釋】
①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②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③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④治,去聲。後放此。⑤“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原文】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①皆以修身為本②。
【注釋】
①壹是,一切也。②“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
【原文】
其本①亂而末治者,否矣;而其所厚②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③。
【注釋】
①本,謂身也。②所厚,謂家也。③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
【原文】
右經一章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②,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③。
【注釋】
①凡二百五字。②凡千五百四十六字。③凡傳文,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至為精密。熟讀詳味,久當見之,今不盡釋也。
【原文】
《康誥》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曰:“顧天之明命。④”《帝典》⑤曰:“克明峻⑥德。”皆自明也⑦。
【注釋】
①康誥,《周書》。②克,能也。③《大甲》,商書。大,讀作泰。④顧,謂常目在之也。古是字,猶此也,或日審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也。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⑤《帝典》,《堯典》,虞收。⑥峻,《書》作俊。大也。⑦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己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