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有趣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所寫的《龍蛋》,這部構思出色的作品描述了一顆中子星表麵的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僅20公裏,但表麵的引力卻等於地球上的670億倍,磁場是地球的1萬億倍,表麵溫度達到8000多攝氏度。什麼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由“簡並核物質”組成的生物。所謂“簡並”,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都被擠壓到原子核裏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體重卻有70公斤,這是因為他們由簡並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基於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100萬倍!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醫學院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所作的有趣的講演:在我們星係的另一邊的什麼地方有一個遙遠的行星離一個其等級和溫度都正合適的恒星恰好不遠不近。此時此刻那上麵有一個委員會正在開會研究著我們這f小小的偏遠的太陽係。會議進行了一年之久,現已接近尾聲了。那地方的智慧生物們正在一份文件上簽名(當然是用某種數字),文件斷言,說在我們這地方生命的事是不可思議的,而這地方也不值得來一趟遠征。他們的種種儀器已經發i現,這兒存在最最致命的氣體、就是氧氣,這樣一來什麼戲都沒了。
這並非純粹的胡思亂想,厭氧生物在地球上就存在。對它們來說,氧氣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致命的“毒物”。對地球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氧氣尚且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隻有與地球環境相當的星球才能產生生命呢?今天,類對外星生命的搜索雖然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得,但我們仍應堅持不懈地探手下去至少,它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生物原理的認識。
尋找外星人
外星人是人類對地球以外智慧生物的統稱現在人類還不確定是否有外星人或外星生物的存在。
恒星演化和行星的形成生命隻能出現在能發出光和熱的恒星周圍的行星上,但並非所有恒星都必然帶有行星。星雲說認為,恒星是從自轉著的原始星雲收縮形成的。收縮時因角動量守恒使轉動加快又因離心力的作用星雲逐漸變為扁平狀。當中心溫度達700萬度時出現由氫轉變為氦的熱核反應,恒星就誕生了。盤的外圍部分物質在這過程中會凝聚成幾個小的天體——行星。
星雲說可以合理解釋許多觀測事實,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另一方麵,計算機理論模擬計算表明如果星雲物質在收縮過程中沒有角動量轉移那結果不會形成一個中央恒星和周圍一些小質量行星,而是會形成雙星。在雙星係統中即使形成行星,不用多久它們也會落人某顆恒星中或者被拋人宇宙空間,不可能長期在恒星周圍存在。
看來大自然給原始星雲兩種發展的可能:物質保持它原有角動量,演化後形成雙星;或者兩者在演化過程中恰到好處地分道揚鑣,結果生成中央恒星以及繞它運轉的行星。
生成智慧生物的漫長過程
生物的進化是一種極為緩慢的過程,所經曆的時間之長完全可以同太陽的演化過程相比。化石的研究發現,早在35億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種發育得比較高級的單細胞生物稱為藍——綠藻類。根據恒星演化理論以及對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隕星物質的分析知道太陽和地球的形成比這種生物的出現還要早10~15億年。太陽係形成後大約經過50億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類。
現在設想把每50億年按簡單比例壓縮成1“年”。用這樣的標度1星期相當於現實生活的1億年1秒鍾相當於160年。從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陽係誕生,巳經過去了大約2年時間。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3、4月份出現了藍——綠藻類這種古老單細胞生物。嗣後,生命在緩慢而不停頓地進化。9月份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有細胞核的大細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細胞生物。到11月底植物和動物接管了大部分陸地,地球變得活躍起來。12月18日恐龍出現了這些不可一世的龐然大物僅僅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個星期。除夕晚上11時北京人問世了,子夜前10分鍾尼安特人出現在除夕的晚會上。現代人隻是在新年到來前的5分鍾才得以露麵,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則開始於子夜前的30秒鍾。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舊年的最後數秒鍾內一個接一個加快出現,子夜來臨前的最後一秒鍾內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