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各有分工——人體的常見細胞(2 / 3)

4.人體中的“防火牆”——免疫細胞

參加免疫反應的細胞稱為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等,這些細胞統稱為白細胞。前麵我所提到的免疫器官就好像是培訓士兵和進行戰略部署的軍營,而免疫細胞好比是其中的一些不同軍種的士兵。淋巴細胞起源於骨髓造血幹細胞,幹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內經過分裂分化,最後形成具有特異地接受抗原的淋巴細胞,這些淋巴細胞就像光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戰經驗和武器裝備的士兵。淋巴細胞運輸到全身各處淋巴組織和周圍免疫器官後才會武裝起來形成戰鬥力,發生免疫效應。

(1)淋巴細胞分為四種細胞

①胸腺依賴淋巴細胞,簡稱T細胞。因為它們要在胸腺中才能成熟,數量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它的作用是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製B細胞產生抗體,而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做“細胞免疫”。

②骨髓依賴細胞,簡稱B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骨髓B淋巴係祖細胞分化為前B細胞,進一步發育成未成熟B細胞。未成熟的B細胞可在細胞表麵表達IgM(免疫球蛋白M),此後相繼表達IgD。當細胞同時表達IgM和IgD時,稱為成熟的B細胞,此時可以接受抗原的刺激。成熟的B細胞遷移到脾髒,若未遇抗原刺激,數天後相當數量的B細胞死亡;隻有那些獲得抗原刺激的B細胞,一部分分化為記憶細胞,大部分分化為分泌抗體的漿細胞,漿細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體參與免疫應答。由B細胞介導的免疫稱為體液免疫。每個B細胞每小時約有1×107個抗體分子釋放到細胞外。

③殺傷性淋巴細胞,簡稱K細胞。K細胞隻能殺傷被抗體(IgG)結合的靶細胞,K細胞的殺傷作用必須依賴於特異性抗體(IgG)作為橋梁,K細胞在人體中具有抗某些腫瘤及病毒性感染的作用,也在清除自身衰殘細胞方麵發揮一定作用。

④自然殺傷性淋巴細胞,簡稱NK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的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NK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器官移植所產生的排斥現象就是由NK細胞引起的。

(2)功效特殊的彈藥——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是各種免疫細胞所產生的一種協助消滅病原體的物質,有人把免疫分子比喻成免疫細胞的彈藥。

正常人體的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體液中含有多種具有殺傷或抑製病原體的物質,主要有補體,溶菌酶,防禦素等。這些物質稱為非特意性免疫分子,它們直接殺傷病原體的作用不如吞噬細胞強大,往往隻是配合其他抗菌因素發揮作用。例如,補體對霍亂弧菌隻有弱的抑菌效應,但在霍亂弧菌與其特異抗體結合的複合物中若加入補體,則很快發生溶解霍亂弧菌的溶菌反應,協助免疫細胞消滅那些侵入我們人體的病毒。

5.止血幹將——血小板

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它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故無細胞核,表麵有完整的細胞膜,血小板體積小,直徑2~4微米,呈雙凸圓盤狀,易受機械、化學刺激,此時便伸出突起,呈不規則形,電鏡下血小板的膜表麵有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因此,血小板在出血、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細胞。血小板在電子顯微鏡下像橄欖形盤狀,也有梭形或不規則形。血小板長1.5~4微米,寬0.5~2微米。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補破損的血管。血小板的壽命平均為7~14天,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成群結隊地在數秒鍾內奮不顧身撲上去封閉傷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質——鈣離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損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團,形成血栓,堵塞破損的傷口和血管,血小板還能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促進止血。

人們對血小板的認識經曆了一段誤區。血小板在較長一段時間裏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生比佐澤羅發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後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們發現血小板是從骨髓中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300~4000個血小板。

但是各種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會影響血小板的質和量。當血小板數降低時,很容易發生出血不止的現象。

血小板是怎樣止血的呢?血小板一流出來,它就破裂了,放出它所含有的凝血物質——凝集素。凝集素一遇上血液裏的凝集原,就會結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再和血漿裏的纖維蛋白原結合,組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條條細長的纖維。這些纖維再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堵住傷口的“纖維牆”過幾天就逐漸形成了痂。

6.人體的“遙控器”——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是高等動物神經係統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又被稱為神經元。神經係統中含有大量的神經元。據估計,人類中樞神經係統中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細胞的數量通常是固定的,足以見得神經細胞是我們體內壽命最長的細胞。

(1)神經元的基本結構

可分為胞體和突起兩部分。胞體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突起由胞體發出,分為樹突和軸突兩種。樹突較多,粗而短,反複分枝,逐漸變細;軸突一般隻有一條,細長而均勻,中途分枝較少,末端則形成許多分枝,每個分枝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狀,稱為突觸小體。在軸突發起的部位,胞體常有一錐形隆起,稱為軸丘。軸突自軸丘發出後,開始的一段沒有髓鞘包裹,稱為始段。由於始段細胞膜的電壓門控鈉通道密度最大,產生動作電位的閾值最低,即興奮性最高,故動作電位常常由此首先產生。軸突離開細胞體一段距離後才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