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微信接口與第三方平台(3 / 3)

微舍管理功能

1.定時發布

周末,節假日,出差,企業微信內容誰來更新?不想每天都占用時間來發布微信?微舍可以實現定時發布,這是專門針對微信開發的第三方管理應用工具,將所有微信統一上傳管理後定時設置,輕鬆搞定微信定時發布。

2.微客服

微舍的機器人陪聊加強版有五百一十萬條數據,還過濾了廣告和一些敏感詞彙,用戶隨時與商家微信公眾平台聯係,均可獲得回複,從而避免了消費者的失落感,同時也使商家不用24小時守在電腦旁等候,減輕客服人員的工作壓力。

3.微統計

微舍後台可以實時統計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關注情況、用戶語音請求數以及訂單情況,根據統計,商家可以對相關推廣營銷活動和訂單及時處理,並對相關市場行為做出相應調整,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市場的監控與及時應對。

4.微舍訂單APP管理功能

商家手機接入微舍訂單管理係統APP之後,隻要手機有電,能上網,就能在手機上接收到用戶所傳達的任何動態消息,以及下單信息的即時提醒,隨時隨地可以查看並回複用戶的留言動態,可以第一時間與用戶電話溝通,讓商家不流失一個訂單。

5.自定義

自定義表單:讓你的表單更加獨具一格。對於微舍後台沒有提供的行業訂單表單模板,微舍為用戶提供了自定義表單功能,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定義設置,形成獨創的表單風格。

6.接口服務

微舍除了自定義庫,也支持自定義關鍵詞觸發指定接口url處理業務(完美地兼容第三方微信接口和自己的業務接口),實現企業和自己的數據庫的信息通信,量身定製各種應用功能。

不難發現,微舍的功能十分強大,當今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但是想要做好全微營銷卻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麵對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多個渠道,企業要想全麵兼顧,確實存在著一些困難。因此,我們在進行全微營銷時,不妨借助一些諸如微舍這樣的第三方平台,在做好微營銷活動的同時,還能抽出時間把控大局,集合各個營銷渠道的優勢,整合成為全微營銷。

9.6.五大問答—馬化騰談微信

問題一:接下來,微信在哪些領域會商業化?

馬化騰:微信商業化是大家蠻關注的一個話題。之前我曾對外說過,業界共識以及海外其他微信類產品半年多的實踐都說明,微信在增值服務,尤其是移動社交、遊戲方麵,有比較清晰的商業模式。

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隻有在有比較好的商業化體驗時,我們才願意放出來。另外,我們也希望搭建一個開放平台,能夠跟其他的各類開發商合作,提供更多的內容給我們的用戶。

現在像O2O、微團購這類嚐試有很多聲音,外麵的聲音、猜想比我們還著急,幫我們想了很多點子。其實,我們的動作也沒有那麼快,因為涉及線上線下的整合,還得包括支付等環節,是選很多行業一起上還是垂直砸在一個行業裏麵做深,其中都有不同的選擇點。所以說,這裏麵還是比較複雜的,也有一些彎路、一些經驗教訓,但是我們還在努力拓展。總體思路上,騰訊更希望做成一個平台,不要自己去把某一個行業做得太深。最近,手機上有一些好的應用,玩法各式各樣,往往都是用戶自己創造出來的,可能我們都沒想到。我覺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構造一些很簡單的規則和網絡層的連接,然後把複雜的商業模式交給外麵的這種合作夥伴或者是個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戶群。我覺得這個生態會比較健康。

問題二:微信是否會國際化?

馬化騰:走出去,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夢想。過去中國所有的互聯網模式都基本上從美國拷貝過來,所以再返回去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別人比你成熟。但是,當移動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的時候,很多國際的互聯網巨頭也沒有準備好,他會受以前PC或者WEB上這些服務和習慣的牽絆,所以他很難做到一個純移動互聯網化的新服務和新產品。這樣一來,就確實給中國企業一個蠻好的機會。

現在的微信類產品,比如WhatsApp,它在亞洲很強,但在美國本土的用戶反而不多。這可以理解成,美國用戶不太習慣用這種模式,因為他們用短信都少。在亞洲,微信的海外版本Wechat、在日本最火的Line、韓國的kakao talk,都在當地占市場份額最大。大家都往外走的時候,其實也是互相激勵,所以說動作都很快。我們在好多個市場都有交鋒,不管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東南亞、印度,甚至西班牙語係的歐洲國家,都開始做推廣,包括在手機上投放廣告、到當地找合作夥伴、找明星代言、線下硬廣告推廣,所以說,這裏麵的投入還是挺大的。但是大家都看到了,這裏是未來一個很大的商機,所以都加大投入。

騰訊和上述競爭對手們在一個月內,都在美國設立了辦公室,並都加緊拓展歐美市場。但大家都知道,美國市場是最難的,所以現在結果還很難說。當地最強的社交產品Facebook也做了Facebook Messenger,但是現在看來,它好像還受到它原有體驗的影響。所以說,這是個全球都麵臨劇變的時代,競爭是要按天來計算的,都是生死時速。我們也希望能夠盡一把力,成和不成,可能這輩子就這個機會了。

問題三:微信與運營商如何相處?

馬化騰:關於運營商的問題是近期的熱點,在全球都是熱點。其實,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這是大勢所趨,未來一定要走向合作。

僅僅用戶在微信裏麵發語音消息、使用朋友圈,就已經是一個社交網絡。更不要說微信後麵再疊加的開放平台、各種應用,這些都與運營商的服務完全不重合。所以說,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去簡單比較或者談所謂替換,還是不太準確的。

另外,微信其實也大大地增加了數據流量,如果沒有這樣的應用,就不會有很大的動力和剛需。我要看朋友圈的照片,流量可就大了,沒有這個需求,原來運營商的數據包需求也就夠了。以前30兆就夠用了,現在可能要300兆,這也是運營商服務從語音轉向數據的一個推動。

我覺得,慢慢大家都會認識到這個其實是雙贏的。但是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確實高,轉嫁到消費者,這個資費還是挺貴的。一開始運營商在推動數據的時候都在送,現在送不起了,不敢送,更不要說不限流量了。所以說,這也是我們這次在建議裏麵呼籲的,一部分屬於國家基礎設施應該由國家承擔,一部分由企業承擔,這樣會比較合理。

問題四:微信是否會開放第三方應用?加入條件是什麼?

馬化騰:其實理論上都接受,新浪微博也有接入的,我們都是開放的,理論上沒有太多的限製,頂多是說我們還不成熟,還在測試。另外一個,是說我們的API和接入規則,其實現在還沒有完全定下來,在一點點做。因為包括我們公眾賬號的嚐試在內,我們要保證我們的體驗不受影響。

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感受:好多微博大號把微信當媒體營銷,然後寫一個文章非讓你做一個心理測驗,然後就往朋友圈轉,一下子把用戶的朋友圈刷得根本看不見了,所以就采取措施停掉。

所以,很多東西還是要結合用戶的體驗,看用戶受不受得了。否則朋友圈亂七八糟的話,你也受不了。

一邊是開發商,開發商巴不得你幫我發得越多越好,越容易發越好,一邊是用戶,當然還是用戶最重要。

最近大家也看到了,現在,(在朋友圈)發個一兩萬字的長文章的鏈接越來越多了。以前還是圖,真的是原創的圖還是比較好的、比較私密性的,這個比例我們是不是要控製呢?長文章是不是可以允許你的朋友不斷地發呢?就把它當微博來用,是合適還是不合適?其實這些都還在琢磨,因為這裏麵還不好說,因為你要做成這樣的話,你的獨特魅力和核心價值可能又丟掉了,所以說我們還在摸索這一塊兒。

另外一個是開放API的,我們的公眾賬號現在是用消息對話的方式,下一個版本就有菜單的方式。可能更多的接口,我們還會提供出來,讓用戶自己可以開發一個基於微信的公眾號。我們把這底層做通了、規則做好了,剩下的我們就觀察,看他能玩成什麼樣—有亂的,我們把他搞走。會演變成什麼樣,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因為很多用戶都很有創意。

比如說,我最近看了一個學校做了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在裏麵隻要綁定學號—是一個大學的—就可以查他的課程表、地址、同學的通信錄,很快,學校就獲得三千個訂戶,他這個公眾號裏麵還可以做校園的社交,評校花、校草等。這個想象力很豐富,我們還沒有想過可以這麼玩,所以說,這個都很開放,是可以做的。

問題五:現代移動互聯網的特點是什麼

馬化騰:和過去PC互聯網不一樣的是,整個PC互聯網的入口是由少數的互聯網公司所掌握,包括像搜索引擎,或者是客戶端工具的流量入口,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寡頭的。但是我們看到,在移動互聯網,APP Store這個產業體係引入移動互聯網中,我們看到的是百花齊放!很多小的,甚至一個人的公司的產品,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爆紅。

我覺得,這樣的一個模式其實是一種新的形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用戶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用戶安裝了這個APP,很有可能用五秒到十秒來弄懂,覺得不好用就拋棄了。但是一分鍾之內覺得好用,對他的生活,對他的效率,對他在節省時間等方麵的作用,都是很有價值的。他會第一時間去告訴身邊的朋友,甚至通過移動終端把它發布出去,可能瞬間就導致它在APP Store的排名上升,繼而引發更大量的下載。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APP突然火爆,往往是在三天到一個星期,然後它的決勝期可能是在一個月之內,一個月後不行了,後麵可能是死路一條,必然要想新的創新路子,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說,產品為王的這個年代似乎感覺又要來臨了。

另外一個特點,移動互聯網的社交、本地化也是非常強的,而且我們看到手機的終端和電腦的不同,因為它能隨時隨地和人聯係在一起,它不會像傳統的電腦,有可能你收不到,或者說,你現在沒有機會用電腦,而且它有很多的地理位置信息。所以這裏麵誕生了一個新的機遇,就是O2O,我們基於手機QQ和微信,做了大量的跟LBS有關的服務。目前,我們的接口數字已經增長到每天對LBS的調用高達七億次,這個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同樣,還有一個新的特點,就是二維碼。可能二維碼大家還覺得有點兒陌生,但通過騰訊包括微信在內的產品,我們正在大力推廣二維碼,力求將其盡快普及,因為它是線上線下一個關鍵的入口。通過手機終端,可以實現過去PC很難做到的功能,二維碼是現實中的一個標簽,它後端蘊藏著豐富的網絡資訊,用這個方式來結合,通過攝像頭拍攝二維碼,大家可以看到有個新的名詞叫“掃一掃”。從微信強化掃二維碼的功能之後,我們希望把這個行為定義成“更加普及,老百姓一看到碼就去掃”的概念。我們前幾天還在網上看到一個新的名詞,就是“掃墓”,看到墓碑有那個二維碼,一掃描就看到這個墓碑的主人過去的生平介紹等,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應用。

第二大點,我想談一下建立開放平台。今天大會的主題也是開放。去年可以說是騰訊的開放年。我們的QQ空間在推出之後,成為中國最大的開放平台,不管從開發者數量,或是分成的數量來看,都是非常成功的。今天,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也進一步推廣這個開放平台的戰略。包括我們在手機QQ,尤其是在微信剛推出的第一天,我們就建立它的開放平台,我們希望其他的APP,包括競爭對手的APP也好,它們都可以和微信做整合,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個人用戶能夠享受微信這個通信的基礎架構和它的社交能力。

所以說,未來騰訊的平台會更加深化開放,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騰訊的雲計算能力、運營能力、服務能力和平台能力都貢獻出來,和開發商一起成長,打造一條健康的生態產業鏈。

第三大點,我想談一下安全隱私保護。大家知道,智能手機和傳統非智能手機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可以下載軟件在手機上運行,這是智能機的一個特點。那麼,下載程序其實有很大的一個隱患。最近的一項報告表明,比如說抽查Android係統的七個流行的應用商城,大概三百款的應用,我們發現58%存在泄露隱私的行為,有25%還將泄露的信息進行加密發送。這裏麵有的是正常的行為,但是用戶無從辨別。這裏邊需要用行業自律和新的行業規則去加強管理。

騰訊對手機安全非常重視,而且投入非常巨大,我們非常堅定地認為,在安全領域,尤其是手機安全領域,安全隱私保護不是一家兩家企業的事情,而是所有行業甚至是所有開發者都應該共同參與的事情。所以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領域裏,能進行有序的競爭。

同時,我也想堅定不移地表達一個觀點:我是堅決反對假借用戶之名,利用安全進行一些用戶難以辨別的行為的。可能說得誇張一點,我更反對的是“侵略”的思想。如果不強調這一點,可能剛剛發生的“入侵事件”就會演變成“大屠殺”。所以,騰訊希望所有業界的廠商能夠共同合作,大家一起探討移動互聯網新一代安全解決方案和未來,我借這個機會在這裏宣布,騰訊將成立十億的安全基金,鼓勵更多的企業加入手機安全保護的大家庭,共同為移動互聯網的未來保駕護航。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馬化騰對微信的未來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規劃。而我們作為營銷者,可以從馬化騰對這幾個問題的回答中發現他的幾個觀點。

首先,微信最終肯定會走商業化的路線,但是如今還不成熟。其次,微信未來會開放第三方應用,但是最終還是以客戶為主。最後,馬化騰十分看好公共平台的潛力。

這三點,是我們對未來微信營銷的總結與思考。至於其中有什麼商機或是風暴,還需要時間來驗證。我們隻能根據這三點來及時調整我們的策略,抓住商機,躲避風暴,獲得成功。

其實,微信就是一個類APP Store,所謂的類,就是類似,因為微信公眾平台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移動服務形態,它既不是移動網頁,也不完全是APP,而是賬號。自從微信開放了API的微信公眾平台,微信公眾賬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所誕生的微信公眾賬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更多的商家甚至個人都滿懷信心。

第三方應用的大量加入,令微信公眾平台有了APP Store的影子,微信公眾賬號提供的各種便捷服務讓用戶滿意。當然,未來,隨著微信支付功能的完善,企業微信公眾賬號與企業APP之間的差別就會越來越小,甚至會因輕量級應用而取代企業APP。

章結語:

九大接口、第三方平台、訂閱號與服務號……隨著微信6.0即將推出的消息,我們不難預見,微信的未來肯定會走商業化發展的道路,我們甚至可以將微信的未來視作一個小型的互聯網市場。而想要在這片市場上立足,眼光、資源和技術缺一不可。

微信本身就是APP,而它的優勢就是聚集了海量的用戶群。所以,企業在做好微信的同時,需要將目光看得更長遠,提前布局企業APP,利用微信引流,發展屬於自己的用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