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身份高貴的人都會養些個從屬人員(長官退下,隨從人員仍會跟隨他們的長官),這種情形一向都被人認為是合情合法的,即使是帝王也同意。但是,要注意的是生活不可過於奢侈豪華,對部屬也不可故意縱容;最正當的做法是知道怎樣去提高從屬的品德與氣質,而在辦事能力上如果無須用高強的人的話,還是用平凡的人比較好些。
事實上,德國在淪亡的時候,勇敢的人比有才能的人還有用些。一切事情都應秉公處理,不可有所偏頗。對一部分人如果特別優遇,就會養成他們驕橫的習氣,而其餘的人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來,因為他們也想要求同等的權利。相反地,如果一切都循情處理的話,那就無妨厚此薄彼,隨意淘汰,這樣將使受寵者更加感恩,其他的人則更加奉承。不論對待任何人一開始都不可太優遇他,這才是謹慎的辦法,因為你不能自始至終都對他優遇。隻采納一個人的話是不安全的,因為要一個人承擔所有的責任是過重的,這容易蒙受極大的挫敗而身敗名裂。不可立刻批評說壞話的人或大膽地去批評身份高的人,這樣容易遭到損傷。但是,如果征求太多人的意見,危險也會越大,因為這樣常會弄到要問最後的那個人來下判斷,而這種人又常無主見,無法作正確的判斷。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采納少數朋友的意見為宜。朋友常是旁觀者,看得比你清楚。沒有深穀,高山就無從現出;人間的友情卻又是少得可憐,在同輩之間更少,因為同輩常是重視自己而卑視他人的,因此在長輩與晚輩之間才有友情存在,因為尊卑之間是主仆關係,主人發了財,從仆也就有福可以分享一點了。
為人打官司的人常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危害大眾非常厲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們雖然心術不正,卻也辦了一些維護正義的案子。這裏說他們心術不正,是指他們除了心地不善良之外,還狡詐、言不由衷或不講信用。為你訴訟的人並不是真的想為你出力,他隻想借機敲詐你;如果你另有人幫忙,他就會鼓起他那如簧之舌來說服你聽他的話,以取得你的報答,至少他要尋得一線希望,想隨時有機會向你借口索取報酬。有的人雖然答應為你出力,實際上是想趁機打擊另一個人,或借機去報告另一個人的罪行,不然他們哪有借口可以行事。等到他們自己的目的達到以後,你的案子是否會成功,他就再也不關心了。換句話說,他是利用別人來成全自己的事情。
有的人為人家打官司實際上是在幫助另一個競爭者;每一件訴訟案子都是為爭奪一種權利,不管是爭法定的權益或爭論是非,或爭奪功勞,或申請某種權利,沒有一種不是權益或利害關係之爭的。假使是為了感情的關係,而需要為沒有理由的一邊幫忙的話,那他就沒有接辦案子的必要,他隻要勸說兩邊在庭下和解就行了。如果為了感情的問題訴訟,要偏袒不該幫助的一方,那你也不該故意去詆毀對方。如果你對某個案子不太明了,不知道是否該用公正的態度來辦理這個案子時,那麼你最好是去請教可靠而有見識的朋友來指點你,但你對所要請教的人,必須謹慎選擇,以免受騙。訴訟人最厭惡的是承攬他案子的人欺騙了他,或是耽擱了他的案子,因此如果有人委托你辦案,而你不便承攬時,那麼一開始便要拒絕他;假如你已經接辦下來,那就要老老實實地說明勝訴的機會,不要誇說勝訴的比率,同時也不要貪得過份的報酬。這種正當的做法才值得人家感激你。關於請求你辦拒絕賠償的案子,因為這種案子不一定會成功,所以你隻答應信任所托,要從他那裏得到一些案情,盡力去辦,而不可趁機利用他,在辦不成的關頭才叫他另行設法。人家所托之事的嚴重性,如果接辦訴訟的律師不了解,那才是愚蠢的行為;如果真的是弄不清楚所申請訴訟的權利,那你就是不明是非。
訴訟要獲得勝訴的上策是事前保守秘密,因為如果接案的律師告訴當事人有希望勝訴的話,他便會鬆懈下來,但也有一種人倒會因此而刺激他更加全力以赴,以爭取勝利。最重要的是進言要適時而為。在訴訟時一句適時的話會產生奇特的應答效果而獲得勝訴。
我們所選擇為我們辯護的人如果是大人物,倒不如是一個平凡而適當的人選;如果隻是一知半解的人,則不如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如果你所請求的遭到拒絕,也要心平氣和,這樣當你再度請求成功了,仍是令人滿足的事。當你知道你所請求的人對你有好感時,你為他辦案則可以“討價高些,你也能如願以償。”不然,你最好是對報酬逐步分開提出要求。
當一個人第一次請求你作證時,你可以答應,也可以拒絕,但你拒絕了就會失去一個朋友,過去的一切也就一筆勾銷了。一個什麼事情都愛管的人最易替人作證。但是,假使他所證明的事不正當,那麼他也要蒙受名譽上的損失。世上最壞的人,莫過於這種什麼事都要管的人,因為這種人對大眾有害。
有的人讀書是為獲得樂趣;有的人則是為了增添文雅;有的人則為增加能力。人在獨處或歸隱時便會體味到讀書的樂趣;談話時便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而於判斷事情或做事時,便能發揮從讀書中獲得的能力。沒有學識而有實際經驗的人,對某些事情的細節,雖然也可以行事,但是對整個事業的籌劃、指導與處理,就需要真正有學問的人來擔當了,這樣才能勝任愉快。讀書時間花費得太多的便是進步的表現;太過炫耀自己的學問,便是矯揉造作,而一切都要按學理來判斷,那就是書呆子在鑽牛角尖了。
學問能使人性美化,經驗又可充實學問,就像自然天生的植物,必須以人工加以修剪;人類的天性也得用學問來加以引導才行;而學問又需要經驗來作依據,否則便要流於空洞了。學問自己不會把它的用途告訴別人;因此,有技術的人看不起它,淺薄的人佩服它,而聰明的人卻利用它。但是,要怎樣去應用它呢!這又須用到另一種聰明。這種聰明超過學問,要靠觀察而獲得。
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懂得對事理思考並能權衡輕重;讀書不是用來辯護什麼、盲目服從什麼或作為談話的資料。有的書隻適於選讀;有的則隻適於略讀;有的書則非全部精讀不可。有的書隻讀節錄本就可以了,不必去讀原著全本;不過,這也隻限於內容不太重要的二流書籍。不然,讀節錄或刪摘過的書,就會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讀書能使人博學;辯論能使人機智;寫作能使人精細。一個人如果很少讀書,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便得狡猾地裝作知道;如果很少辯論,就會缺少急智;如果很少寫作或記錄東西,那就非有很強的記憶力不可了。曆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詩歌能使人增加想像力;數學能使人精確;自然哲學能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能使人態度莊重;邏輯學與修辭學能使人擅長辭令。總之,讀書能陶鑄人的個性。此外,讀書還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種種障礙,這就像適當的運動可以矯治身體上的某些疾病一樣。諸如滾球可助腎髒健康;射箭可助胸部發達;散步可助腸胃消化;騎馬可助頭部健康。所以一個人在心神渙散時,最好去學習數學,因為演算數學題目時必須集中精神,否則便計算不出來。一個人如果對差異不能辨別,那就得向精通演繹法的人請教,因為他們是連秋毫毛發都能剖析出來的人。一個人如果心靈不敏銳,不能觸類旁通,最好去研究律師接辦的訟案。各種心理上的缺陷都有它特殊的補救方法。
許多人以為國王或大人物們在治理國事、作決策時都是基於黨派的利益,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對一般事務的處理,最聰明的作法是叫各黨派的人士互相協調,或與某些特殊人物保持個別的密切關係。我不否認黨派的作用值得重視。
就個人而言,地位低的人必須參加一個黨派,這樣才有被提升的希望,而地位高且力量大的人則最好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剛加入一個黨派的人要持著溫和的態度,設法使自己成為黨內與另一個黨派最為接近的人物,因為這常是獲得權勢的一種捷徑。黨派弱小的常會更加團結,少數的堅定分子常能拖垮人數眾多而組織散漫的大黨。一個黨派解體後,殘餘的便會自行分裂如陸卡拉斯與羅馬元都院中貴族所組成的黨派,曾與龐培和凱撒組成的黨派互爭雄長,但到元老院掌的威權衰落之後,龐培和凱撒也就分裂他;安東尼本來和奧古斯都結成一體,與布魯塔斯和卡西阿斯相對抗,但等到布魯塔斯等人失敗後,安東尼也就和奧古斯都!節沃太維“分裂了。這些史例是屬於戰爭方麵的情形,而普通黨派的情形也是這個樣子。黨內的次要角色,在他的黨派分裂後,常會變成首腦人物,同樣地,也有失去職位變成無名小卒的可能,因為有的人是由於敵對勢力的存在,他在黨內才顯得重要,這種敵勢力一旦消失,他們的價值也就不複存在了。我們常見到加入一個黨派的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所期望的位置以後,便自以為在黨內的地位已經穩固,於是企圖另結新派係,或加入到另外一個黨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