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燕地袁門(三)(1 / 2)

十年後,大明朝覆滅。說明那三人並沒有完成崇禎皇帝的囑托,也說明如果真有“天道”,那“天道”還是“天道”,並不會因人而變。

但如果真有“天道”,為何“天道”如此不公!滿人剛剛進入中原,馬上就有了令人發指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九九之禍”。如若這些也是“天道”,那這“天道”不發而除之,更待何時。袁承謨本來就是這麼謀劃的,而在目睹了李闖奪宮**擄掠,清軍入關大開殺戒後,更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要淨化天道。所謂淨化,就是讓世上再無屠戮戕殺,惟有仁心厚德。

袁承謨不是身死天嶽了嗎?不錯,袁承謨和公孫久麟以及藍孟山自進入天嶽腹地後,的確渺無音信,但彼袁承謨實際上是此袁承謨的弟弟袁承籌,而真正的袁承謨,一直在弟弟的背後做著另外的謀劃。兄弟二人,一胎雙生,心有靈犀,甘苦與共。自得知兄長的謀劃後,袁承籌不但沒有反對和怨恨,反而對兄長更是敬重,此後就決心以身赴死,哪怕萬劫不複,亦是無悔一生。

而袁承謨的謀劃,源於星象。

袁承謨癡迷星象,並且遍覽古籍,對星象之精研已經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尤其在很多年前偶然得知“天道”的存在後,他開始尋找相對應的星象來佐證“天道”的無常。他遍查古籍,翻閱曆代星象紀錄,又不時在夜深之時,凝望亂世的蒼穹。結果讓他發現,“天道”輪回王朝更替的時候,也並不是每一次都會主星暗淡,紫微斜宮。就拿滿人入主中原來說,滿天星光裏嗜血的天狼星反而微弱暗淡,絲毫看不出能主有天下的跡象。也就是說,要麼星象本身根本不準,星象這一說,隻是因為巧合而衍生出來的杜撰;要麼就是有什麼東西幹擾了星象。如果是後者,假設的確是有東西幹擾了星象,袁承謨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有什麼東西異常強大,能讓星象紊亂,但隻是因為強大,並不包含目的,也就是說這幹擾是並非故意;另一種可能是有什麼強大的東西,特意幹擾了星象,從而幹擾那些精研並在意星象的人,甚至讓他們措手不及。那麼再假設是後者,是有人有意想讓那些在意星象的人產生混亂並措手不及,那他們的目的是什麼?答案隻有一個----他們是害怕什麼。那到底害怕什麼?答案也隻有一個----一些精研星象的人,一旦得知異象,會並且應該能夠阻止“天道”的異變。

“天道”不是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嗎?為什麼會有人去逆轉“天道”?而在逆轉“天道的”時候,為什麼又害怕有人幹擾這逆轉?又是什麼樣的人不想“天道”被逆轉,又怎麼有這個能力阻止“天道”被逆轉呢?袁承謨結合了《天經》以及其它宮檔古籍的記載,推測出了一個輪廓。

“天道”輪回乾坤運轉,本是順其自然,或者說“天道”本身就是一種自然。但因為自從“天道”集聚了很多戾氣後,就變得不怎麼穩定,也就是不那麼自然。自然一旦被破壞,“天道”就會發生異變,如何異變又取決於“戾氣”的能量。為了鎮鎖戾氣,曆史上那些仁心厚德的君王舍身為民,以身為器與戾氣進行了抗爭。但這些抗爭隻能鎮鎖部分戾氣,或者說鎮鎖被破壞後,這些戾氣又會重現天下,擾亂乾坤。而深知戾氣之厲害又會利用戾氣破壞“天道”的某些人,怕星象泄露乾坤,所以特地幹擾星象,使那些精研星象並可以阻止“天道”發生異變的人產生混淆,從而後知後覺來不及鎮鎖戾氣。有人在用戾氣逆轉“天道”,使其發生異變,再擾亂星象掩飾異變;又有人用星象監管“天道”,一旦發現星象有變,就會出手阻止“天道”異變。兩者誰勝誰劣不甚明了,但從古今久遠來看,這兩件事一直無休無止,纏鬥了整個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