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中國專製主義皇權的發展(3)(3 / 3)

這時期,另一個給事皇帝內富的內侍組織“門下”也直接參與朝廷政務。秦二世時,宦官趙高以侍中用事。應劭雲:人侍天子,故日傳中。漢之侍中,職務是分掌乘輿服務,下至褻物虎子之類。虎子即便器。詩中是一種加官,不限於宦者。大儒孔安國就是掌禦座唾壺的侍中。晉代始有門下省之稱。梁門下省有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四名,掌侍從俟相,盡規獻納,糾正違闕;監合嚐禦藥,封璽書。後魏尤重。北齊門下省掌獻納諫正及司進禦之職,有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六人,統左右局、尚食、尚藥、尚衣、殿中凡六局。(《通典》卷二一《職官三·門下》)由於門下所掌貼近皇帝,職務有規諫違失,並負責宣發詔旨,“詔旨之行,一由門下”。所以它的權力也重於尚書。當時,“江左自陳氏受禪,國之政事,並由中書。中書有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各當尚書諸曹,並為上司,尚書聽受而已。此中書之重也。北朝則重門下,三公、尚書非帶侍中銜,不得聞政,此門下之重也。”(《轂山筆麈》卷九)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從漢武帝以來,宰相製度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宰相的出身由勳戚列侯轉為通過考試而入仕的布衣,即士大夫。

2.尚書由一個職任內官文書、實同宦豎的職務,由於皇帝的倚重、逐漸取代丞相,成為中央實際的最高行政首腦機關,並脫離內府,成為龐大的機構,為後來的六部分職打下了基礎。但是在這一時期裏,它始終是附設在內廷的中朝機構。在外朝,丞相或設或不設,即使設也是有其名而無相權之實。“自魏晉以來,宰相但以他官參掌機密,或委知政事者則是矣,無常官。”(《通典》卷二一《職官三色相》)如劉宋時期,“宰相無常官,唯人主所與議論政事、委以機密者,皆宰相也”(《資治通鑒》卷一二○)。

3.漢製: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曹魏始以中書起草詔令。從此,作為相權最重要部分的造命決策權歸於中書,尚書但奉行而已。

4.門下的出現,規諫違失並發布詔旨的權力,又一次從相權中分立出來。

這樣,宰相的權力,實際上已分割為尚書、中書、門下三個機構來共同承擔,而且,這三個組織都屬於中朝,職為內侍。在上文中,我們曾看到東漢時期少府所屬政事官員的大增,就是君權侵削相權的明顯表現。在這種情況下,相權大大降低是不言而喻的。相形之下,君權也就愈高,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這種在中央行政上完全以中朝代替外朝的作法,雖然很遂專製皇帝個人的意願,然而實際的效果卻是不利、甚至有害於時政的。首先是皇帝本人與群臣越來越脫離;其次中朝與外朝重複、脫節,中朝愈是企圖盡攬朝權,則愈無力照顧大體和全麵;第三,中朝攬權後,外朝則形同虛設,政令之貫徹與檢查都無力推行;第四,這些內宮的近臣,無例外的出於皇帝個人的私意與好惡,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一批以阿附見寵的小人。這些,都對當時的政治極為不利的。

總括起來說,在我們所說第一階段,即從秦統一到隋的這一時期裏,分封問題,兩經反複;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總體上仍屬鬆弛。皇權對相權的限製和分割雖然是成功的,但這樣做的結果,並不利於統治的穩定。因此,無論在中央集權和專製皇權方麵,這一時期仍處於不斷成長與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步。在其他製度方麵,也充分暴露其欠完善的弱點。譬如說:在政權組織上,家國不分,為皇家服務的機構多於國家的政務機構,不利於政務的推行。官吏的選舉很大部分操在地方的中正手裏,法製欠完備,等等。因此,從總體上講,中央集權的專製皇權體製仍處在一個發展成長的時期。

(二)中國專製主義皇權的成熟

(從589年隋統一到1279年南宋滅亡)

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最輝煌的巔峰,專製主義皇權也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其主要表現如以下的幾個方麵。

1)高度中央集權製度的全麵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