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曆史學家考證,通天塔在當時除了供奉聖靈外,其實還有兩個更為重要的目的。其一是國王希望利用此神塔的威嚴來炫耀自己的榮耀,讓民眾把自己的統治視為是上帝的意願。另外,由於當時僧侶集團力量強大,足以影響國家的走向,因此,獲得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將是國王穩定統治的基礎。所以,通天塔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有國王討好僧侶集團的意思。
“巴比倫”一詞在猶太語言中有“變亂”的意思,因為上帝變亂了人類的語言,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通天塔所在的地方叫“巴比倫城”,通天塔則被稱為“巴比倫通天塔”。盡管上帝對巴比倫通天塔有詛咒之意,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解釋恰恰符合了《聖經》中上帝給人類的啟示:人們隻有團結起來,才可能集中力量去成就偉業,相互的猜疑、紛爭將會一事無成。遺憾的是,猶太人並未能從“巴比倫通天塔”的神話中汲取足夠的智慧,今天他們與阿拉伯世界,尤其與巴勒斯坦等的矛盾與紛爭也是製約其進一步成就偉業的重大障礙。
“太陽之國”通向外界的橋頭堡——大津巴布韋石頭城
1871年,德國地質學家卡爾·莫赫在非洲南部偶然發現了許多巨大的石牆遺跡,他很快把這一消息公布於世,並介紹說:“那是一大片聚集在一起的石造建築物,全沒屋頂,都用灰色的花崗岩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過,再加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的建築。”莫赫當時堅信這座廢城不可能是非洲人所建,因為非洲黑人居住的全是原始的泥築棚屋,而這些都是石頭建築。
從殘存的遺跡可以看出,石頭城由三大部分構成,它們分別是橢圓形的大圍場(王城)、山頂堡壘狀的衛城以及周圍的平民區。
大圍場依山而建,城內麵積大約四千六百平方米。城牆東、西、北各開一個城門,東南牆外有一條通道,通向一個圓錐形實心塔,它可能是王室祭祀用的“聖塔”。城中心有一個半圓形內城,可能是最高統治者處理公事、居住生活的場所。內城外一個個均築有小圍牆的建築群,估計是後妃、王室人員的住所。衛城的正麵有門通向大圍場,背麵為絕壁。有人認為衛城是國王視事、居住之所,大圍場不過是國王的三宮六院。大圍場和衛城周圍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平民生活區。
這座神秘的石頭城是何人所建?後經考古學家考證,津巴布韋古稱“馬卡蘭加”,意即“太陽之國”,在津巴布韋語中的含義為“可敬的石頭城”,石頭城就是馬卡蘭加王國時期的非洲黑人所建。公元5世紀石頭城地區已經有人居住。到公元10~11世紀該地已經發展成為鐵器時代的一個強大部落。根據津巴布韋人的口頭傳說,這個擅長用石頭砌牆的部落在11世紀創建了馬卡蘭加王國,定都在大津巴布韋,並在此繁衍生息。後來馬卡蘭加王國被莫諾莫塔帕王國所取代,於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這裏的人們為什麼會一反非洲的建築傳統,用花崗石取代木料和泥土進行建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津巴布韋是個宗教中心,為突出其險要的地位,采取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
另外一種解釋是,由於大津巴布韋為貿易中心,巨大的物質財富刺激當地人們采用石牆建築來炫耀聲威。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解釋,認為是外星人來到了非洲,在他們的指導下,津巴布韋人民建造了雄偉壯觀的石頭城。究竟津巴布韋人民為何用石頭來建築,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石頭城是津巴布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津巴布韋較高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