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遠古的古人已經學會了耕種,以傳說來推算,大約可以算是神農氏的時代。這個簡單的時代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五千年前,一個名叫黃帝的人,打破了它的安寧。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黃帝開始。
黃帝這個人,是少典氏的子弟,姓公孫,名叫軒轅。黃帝是他的稱號。他剛生下來,就很有神靈,歲數很小就會說話,長大了又特別聰明。在他那個時候,神農氏的後代繼任者已經衰落了,“諸侯”(最多也就是部族)沒了老大管,就互相打架,導致老百姓也跟著受罪。但是神農氏的繼任者,也管不了這個局麵。於是,黃帝就開始組織軍隊,準備打那些不乖的部族。許多部族於是都跑來表示服從黃帝。但是蚩尤領導的東夷部族(在山東及中原東部)卻不服氣,誰也不敢跟蚩尤叫板。還有一個炎帝也打算欺負其他部族。於是,黃帝就開始修文德,加上治武備,還組織了野獸敢死隊--教熊羆貔貅貙虎這些遠古生猛動物給自己當先鋒隊,跟炎帝打了一仗,位置在阪泉城的野外,前兩仗打得不太理想,老虎似乎也沒發揮多大作用,第三仗終於把炎帝打敗了。
這時候,蚩尤兔死狐悲,幹脆主動作亂了,宣布進攻黃帝。於是黃帝又帶著各部族的聯合軍隊,跟蚩尤在涿鹿的野外(河北北部)大戰一番,擒殺了蚩尤。於是諸侯(其實是各部族)都尊黃帝為天子,取代神農氏。此後,天下諸侯再有不聽話的,黃帝就興兵去征他們,自己一輩子似乎都沒少跑路。
為了擴大自己控製的地盤,黃帝帶著軍隊向東征討到了大海,向西到了崆峒山(甘肅),向南到了長江,向北到了涿鹿。來往不定,總是以軍隊保衛著自己。
黃帝有兒子二十五個,其中得到封號(姓)的有十四個。黃帝的正媳婦叫嫘祖,給黃帝生了倆兒子,大的叫青陽,小的叫昌意。昌意生下了高陽。高陽這人滿有智慧和道德的。黃帝死的時候,葬在橋山(大約在陝西)。可能因為黃帝很能活,兒子都死了,於是孫子高陽繼承了黃帝的位子,被稱為顓頊帝。
顓頊這人好靜,很有智謀,他似乎不善於打仗,而喜歡搞宗教建設,依據鬼神來製定教化,整天忙於虔誠地祭祀。這樣似乎也能夠提高他在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地位,於是據說天下日月所照到的地方,沒有不服從於他的。
顓頊死後,黃帝的大兒子青陽的孫子高辛,作為顓頊的侄子,繼位了,這個被稱作帝嚳。
帝嚳這人也很聰明,生下來就也神靈,能自己報出自己叫啥。他既仁又有威嚴,於是天下都服他,又善於經營開發,並且生活節儉,教化民眾用利益來引導民眾,於是,日月所照的地方,又都服氣他了。
帝嚳有倆正式的老婆,一個生下了摯,一個生下了放勳。摯先接班,但是為人不良善,於是他弟弟放勳就取代他上去了,被稱為堯帝。
堯帝這人很良善,他的仁義大得如天,雖然富但是不驕,雖然貴但是不放肆。他戴著黃帽子穿著黑衣服,駕著紅車子和白色的大馬,特別能處理好自己的各親族之間的關係。親族都和睦了,百姓也跟著學著和諧了。
於是他命羲和這兩個家族的人研究日曆,兩族人往東西南北四麵跑,觀察太陽,立著竿子,把影子相互比較,定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最中間的那一天,製定出日曆,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不是很準,於是每幾年就搞個閏月,來較正,這東西對農業有好處。同時堯帝整頓百官,做了好些大項目。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治理洪水。堯帝說:“現在天下洪水浩浩滔天,老百姓很憂愁啊,誰能做這個項目啊?”
朝廷四嶽都說:“鯀可以。”
堯說:“鯀這人很執拗,老違抗命令,給族人惹禍。不可用他。”
四嶽說:“沒辦法啦,別的人都更不行,讓他試試吧,試試不行再換下來。”
於是,一試就試了九年,還是沒治好水。也沒說換下來。
這一天,堯說了:“我已經在位七十年啦,誰接我的班好啊?”眾官員都說:“有這麼一個民間百姓,叫舜的,他爸爸是個瞎子,特頑固,他媽媽嗓門特大,特囂張,他弟弟傲氣得很,根本不服人,但是舜靠著孝道,使一家人非常和睦。”堯說:“那我試試他。”
於是,堯把自己的倆女兒嫁給了舜,結果三個人一塊過日子,過得有禮有節,舜把這兩個任性的富家女調教得特有婦德,具體表現為不敢因為出身顯貴就對舜的家族的人擺架子。堯很高興,認為舜善於管理婦女,又讓舜到傳達室去試用,結果舜接待賓客,賓客都對這個外交官很是敬重。最後,堯準備讓上帝檢驗一下舜。堯讓舜到森林裏邊走,看有沒有老虎吃他--當時的人迷信,認為上帝會派老虎吃掉品行不端的人,所以你當時千萬別被老虎咬了,否則精神和肉體上都痛苦。但是舜在森林裏走了一圈,沒有一個老虎咬他,這證明了舜為人正直無瑕,連上帝都讚成這一點兒,而且當是正在刮風下雨,上帝也沒用雷劈死他,證明他沒有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