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寧夏(3 / 3)

1929年10月,馮玉祥調吉鴻昌率第十師前往陝、豫,參加中原大戰。吉鴻昌開發西北、建設寧夏的大誌未能如願,鬱鬱離開了寧夏。

毛主席指揮中央紅軍越過六盤山是在何時

1935年10月5日,經過一年艱苦卓絕長途征戰的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到達六盤山地區。這日一早,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領導人從界石鋪出發,沿西蘭公路,過葫蘆河,當晚來到西吉縣單家集。毛澤東住在清真寺北側海家院內。紅軍進入回族聚居區前對全軍作了嚴格而具體的紀律要求,又提出了三大禁令:禁止入清真寺,禁止吃大葷,禁止毀壞回文經典。由於一個月前紅二十五軍經過這裏留下了很好的影響,中央紅軍的到來受到了回族群眾的熱烈歡迎。

10月6日,紅軍挺進固原張易堡。10月7日,紅軍決定翻越六盤山。當時,國民黨三十七軍緊跟紅軍之後,東北軍第七師踞守六盤山東麓,阻擋於前,打算在六盤山夾擊紅軍。紅軍天還沒亮就出發,抄小路疾進,一鼓作氣登上了六盤山。毛澤東飽覽六盤山雄姿,對張聞天等人說:“這裏可觀三省,快到陝北了。”藍天白雲,秋高氣爽,行行大雁向南飛去,紅軍北上即將到達目的地,毛澤東心情為之興奮,詩興勃發,感慨萬千。後來,在陝北瓦窯堡寫出了氣壯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

紅軍前衛部隊在當天下午發現青石嘴有敵軍,為剛從平涼開到的東北軍騎兵第七師十九團。該團號稱勁旅,但麻痹大意,馬匹拴在村外喂草,人卻進村吃飯。紅軍一縱隊據此情況,決定吃掉這股敵人。按照部署,紅軍分3路一齊殺向敵人。僅半小時結束戰鬥,敵人除被擊斃外,全部為紅軍俘虜,100匹戰馬,10多輛馬車的軍裝、槍支、彈藥,成了紅軍的戰利品。紅軍用戰馬馱著戰利品,向固原東山進發。

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同誌幾次來寧夏

1927年春,鄧小平同誌從蘇聯回國,經烏蘭巴托、內蒙古來到塞上古城銀川。他是受黨的委派,從莫斯科大學返回祖國,到馮玉祥西北軍開展革命工作的。鄧小平住在銀川玉皇閣東側一所民居裏。當時銀川在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感召和影響下,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十分高漲。鄧小平同誌和以劉誌堅為首的派往馮玉祥部隊的大批共產黨人,廣泛宣傳馬列主義,在寧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種。

1936年6月,彭德懷指揮中央紅軍西征,迎接長征北上抗日的紅二、紅四方麵軍,鄧小平同誌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他和政治部文書科幾個同誌住在固原縣七營鎮的一個四合院裏。當時紅軍戰士生活十分艱苦,端午節下午,百忙之中的鄧小平同誌擠出時間,打回幾隻野鴿交給夥房,讓給戰士們燉湯喝。當時政治部幹部戰士常到30裏外山裏去背糧。鄧小平同誌以身作則,和幹部戰士一起去背糧。

8月1日晚,紅一軍團在七營鎮舉行聯歡晚會,在晚會精彩的演出中,直屬隊突然有人呼喊,要鄧小平同誌唱支法國歌。鄧小平同誌站起身來登上台子,用法文放聲高唱《馬賽曲》。激昂嘹亮的歌聲傳向四方,鼓舞著每一個人的心。

銀川為何有個景嶽小學

1939年,受中共西北工委的派遣,崔景嶽赴寧夏開展工作,擔任寧夏省工委書記。

崔景嶽原名崔延儒,1911年出生於山西省旬邑縣東澗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長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做了大量組織、宣傳、軍事等工作,曾任中共陝西省委秘書長,是我黨早期從事白區地下工作的高級幹部。

1939年冬,為加強在寧夏的工作,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決定調整中共寧夏工委領導成員,派崔景嶽任工委書記。崔景嶽以小學教員的身份從事地下黨工作。次年4月13日,在去寧夏城(今銀川市)與一中共地下黨員接頭時,崔景嶽被國民黨憲兵圍捕,隨後被關押於寧夏省軍警聯合稽查處。在獄中,崔景嶽受盡酷刑,寧死不屈。他設法給中共西北工委寫了一份報告,彙報中共寧夏組織遭敵人破壞的經過和在獄中的鬥爭情況,向黨表示他們堅定的意誌和鬥爭到底的決心。1941年4月17日深夜,崔景嶽、孟長有、馬文良三位中共黨員被國民黨馬鴻逵部殺害於銀川城隍廟後(現為景嶽小學校址)。崔景嶽臨就義前說:“人活百歲,總有一死。我今天的死雖不得其時、其地、其所,但也死的其值……”為了紀念這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英勇犧牲的烈士,將這一小學命名為景嶽小學。為緬懷革命先烈,師生每年在此舉行悼念活動。

是誰為標準草書做出了新貢獻

胡公石(1912—1997),江蘇鹽城人,我國著名書法家。曾任寧夏文史館館長、寧夏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寧夏分會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協會理事、標準草書社社長。還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

胡公石自幼酷愛書法,大學畢業後受教於當代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門下。1932年,參加於右任先生創辦的“標準草書社”,他師從於氏,親聆教誨,博覽書法,精勤臨池,寒暑不懈。跟隨於先生從事草書的探討和研究長達13年之久,是其入室弟子。

胡公石的書法以行草馳名,而精於草書。其主要特點是法度嚴謹,勁妍相濟。書法作品深得於先生之筆墨形神,頗極“於書”之法度。能將質厚與灑脫並收腕底,於雄宏中見流麗,兼有“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之境界。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法展。20世紀30年代,在標準草書社時,就與劉延濤等協助於右任先生廣泛搜集曆代草書家的書法作品、論著,潛心研究。他們認為,草書要普及和發展,必須建立統一的體係,使草書標準化、規範化。於是,他們對各家草書加以整理、比較,選出標準草字,給形體無定的草書定型,建立草書代表符號,總結草書規律,於1936年編校出版了《標準草書千字文》一書,此書蜚聲國內外。此後,胡公石仍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整理、創補與推廣,於1985年又編著了《標準草書字彙》一書,整理收入草書常用字6000多個,並按標準化、規範化的要求,親自書寫。該書為進一步完善標準草書體係作出了新的貢獻。

寧夏目前最年輕的烹飪大師是誰

吳誌紅,35歲。2005年7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世界金廚”大賽中,他憑借著頗具寧夏特色的“回鄉炸果”和“紅杞羊腩”一舉奪得麵點和熱菜的兩個特別金獎。吳誌紅,是寧夏烹飪界第一位國際烹飪賽事獲獎者,也是該賽事上唯一獲獎的西北人。之後不久,中國烹飪協會正式聘任吳誌紅為“中式烹調國家級評委”,從而成為當時國內烹飪界最年輕的國家級評委之一。這一類的國家評委,寧夏全區僅有20餘人。

到2005年10月,吳誌紅又在第15屆中國廚師節暨第7屆武漢美食節中再添殊榮,獲得中國烹飪協會頒發的“中華金廚獎”最佳技術創新獎,這也是寧夏廚師首次捧得該獎項。中國廚師節被譽為“廚師峰會”和“餐飲行業廣交會”。緊接著,他作為中國烹飪協會代表團的8大名廚之一,受邀到挪威進行中國名廚技藝表演。他又技驚挪威,以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鮮橙枸杞魚米”,讓挪威朋友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這道菜的原料是邀請方指定的當地產的小飛魚,要求按挪威人慣用的煎炸等傳統方式烹飪。吳誌紅巧妙地把小飛魚加工成米粒狀,經精心烹炒,再配以鮮橙雕刻的小盅和紅豔豔的寧夏枸杞,盛盤後令四座驚歎,品嚐時都讚不絕口。吳誌紅再次為祖國、為家鄉增光添彩。

寧夏當代最著名的女畫家是誰

寧夏回族女畫家曾杏緋,1911年生於江蘇常州,原名曾瑜,經名阿依莎。從小拜名師學畫,先隨國畫大師徐鳳林學畫,後又師從著名沒骨花卉大師惲南田派畫家蔣誌明學畫。由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20歲時已畫得一手出色沒骨花卉。

曾杏緋作畫60餘年,以工筆花卉見長,尤其擅畫牡丹。她筆下的牡丹著色細膩,顏色透明,花瓣圓潤而鮮亮,花頭飽滿而又細嫩,點上珍珠般又圓又亮的花蕊,活靈活現,雍容大方。在目前國內擅長畫沒骨花卉的人不多的情況下,曾杏緋能有如此造詣,實為難得。她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前期的沒骨工筆花卉和後期的小寫意兩部分。部分作品曾參加全國多次美展,被區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並被選送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她的作品被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女畫家作品選》,1984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曾杏緋花卉作品選》。其作品《欣欣向榮》《萬紫千紅》《玉蘭牡丹》曾在寧夏曆屆文藝作品評獎中獲得一等獎。她的畫構圖嚴謹,層次分明,著色細膩,清秀雋永,在繼承傳統的沒骨工筆畫法的基礎上,刻意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95歲高齡的曾杏緋,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60年出席全國文代會,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從1980年起任寧夏美術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第三、四屆常委,第五屆委員。1982年,曾杏緋加入中國共產黨。

寧夏當代最著名的兒童歌曲作家是誰

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寧夏兒童歌曲作家潘振聲,筆名天河,祖籍上海青浦人,蒙古族,中共黨員。他自幼愛好音樂,自學成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複員後先後擔任小學音樂教師、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編輯。1958年到寧夏,任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編輯、寧夏電視台導演。1979年,調寧夏文聯,曾任寧夏音樂家協會主席、寧夏文聯副主席。1991年,調江蘇省,任江蘇省文聯副主席。

潘振聲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創造兒童歌曲千餘首,他創作的歌曲,詞曲並茂,題材廣泛多樣,形象鮮明生動,旋律優美動聽,深受少年兒童的歡迎。“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快樂地說了聲叔叔再見。”這首膾炙人口、曲調優美的兒童歌曲,幾十年來在全國傳唱,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歌曲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一分錢》《小鴨子》《好媽媽》《我有一雙勤勞的手》《嘀哩哩》《紅太陽照山河》。這些作品風行全國,經久不衰,至今仍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他曾榮獲“全國先進兒童工作者”、“全國優秀兒童少年工作者”光榮稱號。

寧夏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誰

張賢亮,江蘇盱眙人,1936年12月生於南京。抗日戰爭時舉家遷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在南京、上海居住。1951年,遷居到北京。1952年,父親因“曆史問題”被捕,後在獄中去世。1955年,作為北京移民與母親、妹妹一起遷居到寧夏賀蘭縣京星農場。1956年,被甘肅省幹部文化學校招為語文教員。1957年,21歲的張賢亮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詩作《大風歌》,因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從此被“勞教”、“勞改”、“群專”,身陷囹圄,受盡磨難長達22年之久,到1979年才獲平反。

張賢亮於1979年開始小說創作,他以自己親身經曆為素材,對社會、人生、人性多角度、多側麵的深入挖掘而受到讀者的喜愛。他創作的短篇小說《靈與肉》,感人肺腑,轟動文壇,榮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改編攝製成故事片《牧馬人》;小說《肖爾布拉克》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綠化樹》獲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發表後,評論紛紜,褒貶不一,影響甚廣;中篇小說《龍種》由寧夏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電影;其中篇小說《黑炮事件》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贏得廣大觀眾的注目和好評。他的作品已被譯成英、法、日、俄、瑞典、荷蘭、波蘭等10餘種文字。2000年,被香港評選為“20世紀世界最有影響的百名作家”之一。2001年,時代文藝出版社特邀著名評論家、作家謝冕、王蒙等對近20年中國小說作了一次評定和遴選,評選出了“中國小說50強(1978—2000)”,張賢亮以其“作品之厚重,影響之深遠”入選。他選定的《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綠化樹》4部代表作,由時代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他的作品有著嚴謹的現實主義風格,樸素而又深邃的哲理。

張賢亮是一級作家、中共黨員。曾任《寧夏文藝》編輯、寧夏文聯副主席、主席,寧夏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1993年,張賢亮創辦鎮北堡西部影城,到目前為止,在此拍攝過的70餘部影視劇不僅讓鎮北堡遐邇聞名,同時,也大大地提升了銀川市的知名度。每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成為寧夏旅遊業的一大品牌,獲得國家級4A級景區稱號。2004年,他參加由文化部批準的“中國文化產業論壇”,並一舉摘取了“2004年度中國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的桂冠。

寧夏當代最著名的西夏學專家是誰

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李範文,是著名的西夏學專家,複旦大學史地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39年出生於陝西省西鄉縣,1959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畢業。曾被錯劃為“右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李範文從20世紀60年代起從事西夏文字研究,並為此從北京來到寧夏。他滿懷理想和激情,踏上了探秘西夏的漫漫長路。

李範文在西夏文字研究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精通西夏文字為數不多的幾名專家之一。他編著了《西夏陵墓出土殘碑粹編》《西夏研究論集》《夏漢字典》《同音研究》《西夏語比較研究》《西夏通史》等諸多著作。尤其是他撰寫的《同音研究》和編纂的《夏漢字典》,是幫助人們找到破譯“天書”西夏文字、識讀西夏文字的金鑰匙。

西夏文字很像漢字之形,但與漢字根本不同,“乍視,字皆可識;熟視,無一字可識”。中國西夏王朝創製並使用的這種西夏文字,隨著王朝的覆滅而一度在曆史上消失。19世紀、20世紀之交,西夏文字被重新發現後,幾乎無人識讀,已成為“死文字”。近一個世紀來,在中外西夏學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學已發展成為一門國際顯學,但由於西夏文字識讀困難,影響了西夏學的研究和發展。為此,李範文苦心研究了25年西夏文字。終於按照自己獨特的構思與編排體係,編纂成大型辭書《夏漢字典》——世界上第一部西夏文字典。這部字典共有150多萬字,集古今中外西夏文字研究之成果,從語音、語義、語法、字形等各方麵,對6000個西夏字辨形、解義、注音、例句,采用科學檢索方法,為西夏曆史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他是西夏學領域內享有世界聲譽的學者,正如荷蘭漢學家楊虎嫩教授給其評價:“李範文著作的《夏漢字典》凝聚了他的一生心血,也是他的又一部代表作。毋庸置疑,《夏漢字典》堪稱一項具有裏程碑式的學術成就。”

李範文還撰寫了一批很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和專著。比如,《試論西夏黨項族的來源與變遷》,揭開了西夏遺民消失之謎;《西夏皇帝稱號考》,揭開了西夏皇帝稱號、封號、諡號之謎;《西夏宮印彙考》,揭開了西夏宮印之謎;《〈掌中珠〉複字注音考釋》,揭開了西夏文複字注音之謎;《西夏皇奇今何在》,揭開了西夏皇胄後裔之謎……李範文用與宋並存的西夏人骨勒茂才公元1190年所著的西夏語與漢語對照詞彙集《番漢合時掌中珠》,對宋代的西北方音進行了研究,出版了50萬字的《宋代西北方音》,彌補了漢語音研究和西夏語研究的空白。而今,年逾古稀的李範文,仍筆耕不輟,史海鉤沉。他主編的另一部輝煌巨著《西夏學大辭典》的編寫工作也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