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對,一個是失真,一個是殘缺不全。有一位學者叫謝泳說過,回憶文章是不大靠得住的,因為人的記憶是靠不住的。我很同意這個看法。但我又認為,第一手的回憶文章,又是最接近曆史真實的原始素材。關鍵是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田炳信:你應該用白話文的形式把這些200多位將軍的曆史寫完。
吳東峰:這項工作我會做的,特別是將軍們的口述曆史,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生活礦床本身裸現的豐富的原始礦藏。
田炳信:和平年代他們是否有失落感,如何來找平衡?
吳東峰:最近我到沈陽采訪了車敏瞧少將,上甘嶺戰鬥中的15軍政治部主任,93歲,非常豁達,他說自己活到100歲沒問題,寫書法,自娛自樂,自稱“鐵叟”,在國民黨時期曾參加過全國體育運動會,獲網球比賽亞軍。
田炳信:看透人生,看淡人生,但英雄主義是不過時的。
吳東峰:現在是市場經濟時期,平民社會時代;戰爭年代是英雄時代。當時想英雄時代正在過去,到了平民時代,不需要英雄了;但是現在慢慢覺得還是要有英雄主義。因為無論任何人,他的一生都會經曆困難和痛苦,都要經曆疾病、死亡的折磨,每個人都應有一股英雄氣(如果失去了這種氣概,生活就沒有底氣,這些英雄還是需要的,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戰勝困難,減輕痛苦。人需要這種氣概,遇到一些意外、災難、挫折,還是需要英雄主義做精神支柱。
古往今來,英雄也就分三類,一類是血水英雄;一類是汗水英雄;一類是墨水英雄。血是紅的,汗是白的,墨是黑的。真能讓後人發自肺腑仰視、崇敬的還是血水英雄。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是靠筆墨為生的人,他認為,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顯然有自誇墨水英雄之嫌。英國首相丘吉爾感慨道:你若想嚐試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個真正的勇者一樣,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動,這樣你的恐懼心理將會為勇猛果敢所取代。美國總統羅斯福用半個身體感悟出的道理是:站在壁壘上為原則而死的,固然是英雄;但挺身為原則而戰並獲勝的,則更是英雄。
中國民間俗語關於英雄的說法更多,那是一代代人的血,一代代人的淚,一代代人的唾液熬出來的話,說得更露骨,更冷靜,更大氣,更具時空觀和包容度。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沒有天時地利,哪有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沒有莽撞,沒有初生牛犢,哪有英雄?英雄莫問出處。不懂算計,一無所有,沒有缸缸罐罐,英雄才能直上九天,氣衝霄漢。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英雄也有上天成仙,落地成人的尷尬和困頓。
巴頓將軍更是用一種頑童的眼光對英雄下了論斷:此人在戰時會成為無價之寶,但在和平時期,就是一個搗亂分子。
總之,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對英雄的評價標準,但有一點是誰都承認的:
一個英雄的成功常常會激勵一代人的勤勉和勇敢。高加索的登山者們說,英雄品質就是能堅持短短的一會兒。英雄氣概並不一定需要精神上的成熟。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就是不顧死活去創造生命的人,是戰勝死亡的人。
今天的世界是與時俱進的世界,今天的時代是物欲橫流的時代。高科技的提速,信息的井噴、物質的花樣翻新、英雄的精神都從天幕中急速墜落。但我們一時沒有看見英雄,並不等於英雄不存在。英雄總是在人們需要的時候登高一呼,或舍身一搏,出現在人們的麵前。
人類的精神狀態可分為三種:一是圈養;二是放養;三是野性。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可分為四個層麵,按古人的分法就是四個字——衣、食、住、行,也是四個不同的消費層麵,一個字比一個字消費成本高。
讓我們多一點野性吧,多一點血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