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古洪荒之時,天地初萌,日月混沌不清,宇宙諸遭迷障疊立,一片陰晦慘怛之象,不知何時,在那太乙玄天深處,凝聚著一團紫色光華,狀若石卵,形似句芒,其間漸漸竟有風雷湧動,無數陰詭厲芒盤縛其上,如此匆乎過了萬載有餘,直至一日石破天驚,紫色光華急遽流轉,伴隨著一聲幽幽沉喝,恍惚中驟見一位巨人執斧而出,一時之間風雷並作,濁氣翻飛,而後巨人每遇風則長一寸,一日之間身形竟已過百丈,每殆力虧則側蜷身體,或是任意舒展以複氣盈,如此周而複始,力虧則息,力盈而作,陽清上升,陰濁下沉,天地始有其形,若此之時,天地歸化,陰陽分離,獨一巨人充塞於天地之間,徙倚彷徨,飄忽若戚,乃自處曰:天地之間隻獨我一人,我雖則開天辟地,使陰陽有分,五序有長,終不免孤獨一世,無甚寬慰,不如權且舍了這身皮囊,再造些日月星辰出來罷了。思及此處,於是轟然下墜,逾左目者為日,逾右目者為月,齒骨發髻化為九天星鬥,其餘者如皮膚、肋骨則各為草木、山石等物。
自從天地初開之後,山河日月為之一新,曆盡重重困苦磨難,大地上始彙集了億兆生靈,而在眾多靈禽異獸之間,唯有人類能夠洞曉天機、功參造化,遂逐漸為萬物之表,若非其內陰詭不彰,相互之間猜度算計,白白消耗了力量,隻怕萬物都早已絕滅,如此卻正應了那句古話‘物極必反,氣盛則衰,’由此可知事物若是失了常性,於己也是大為不利的。卻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承德,五帝為宗,使原本微如螻蟻的人類得覓一線天光,在諸多凶殘恐怖的妖獸麵前存身安命,其間又有一支人類因為目睹宇宙周遭變化,感悟天地無窮之力,概莫能言之者,遂以為山川草木皆為有靈,萬物長消之間攝於天命,於是或意會神藏,或斂心拜服,向著種種幻化出來的神袛焚香禱祝,雖則未見神靈庇佑,經年累月之下卻參研出諸般詭異術法,乘風禦日,淩煙飛渡,直如那傳聞中的上古真仙一般,隻是有一樁倒尚未圓滿,不能與日月山川同壽,大賢者亦不過百歲光陰,終究不能羽化登仙,超出輪回之外,然則如此尚不能阻滯世人問道之心,在眾多的仙府別居之中,有一派喚作萬劍門的道派,自初代掌教天雲道人得遺天帝秘辛,在元清山上創下威力絕倫的天劍奇陣,遂令邪魔鬼厲之物避退,至今已有二千餘載的光陰,方今之世道門香火日漸鼎盛,魔崇邪穢居於幽處,窺伺著中州浩土上的名山大川,欲時刻顛倒乾坤、逆轉陰陽,乘機一雪仙魔大戰之時彌留的恥辱。正道之中概以萬劍門為首,領袖群倫,複有珈藍寺、天霜城與之遙相呼應,其餘如心意門、藥王穀、檀香居諸派不一而足,魔道之內魚龍混雜,各種派別更是鱗次櫛比,其間崛起於西北蠻荒的天魔教,陰詭難測,自入世八百餘年,已隱隱有裹挾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雖屢次與正道人士衝撞,卻仰仗著高深術法避過重重殺劫,儼然成為了正道之人的心腹大患,更兼溟月宮魔音妖嬈、七絕門斷情絕義、玄陰宗毒蠱噬魂,道不盡的紛繁與擾攘,一時之間交織在動蕩的神州大地。
卻說中土神州,自古以來便是物華鼎聚、人靈薈萃之處,境內的名山大川亦是無可勝數,在神州腹地之中,有一處靈山勝境,名喚元清,相傳為三清道君登仙之處,群峰聳峙,高可盈天,自西北綿延七百餘裏,雲氣到此為之一滯,山南遍生蒼鬆古柏,蓁榮綿密,其間溪流橫溢,飛湍倒懸,每逢雨後初晴,放眼望去滿山蒼翠,白練橫飛,五彩雲霓連綴崖壁之間,如同虹橋臥波,巍為壯觀,山北氣候則為之一變,穀深石峭,峰頂常年積雪不化,崖壁石縫之間多生灌木,陰風呼嘯,飛鳥難至,其中時常有惡獸異嘯傳來,時人驚怖,傳為鬼魅之地,其中有六座山峰淩越諸峰之上,方今正道巨擎萬劍門便居於其上,主峰棲霞處於中央地帶,其餘五峰環伺左右,如同眾星拱月之勢,沛然垂臨於天地之間。
據世間傳言萬劍門開山祖師天雲子年輕之時曾遊曆至此地,因觀山川地形險莫幽絕,隱隱蓄有龍虎之勢,於是登山憑覽,長遊不去,爾後更在山間築廬而居,參研長生之秘,三年間竟毫無所得,不覺意喪神頹,心中生出無限悲涼之念,一日周遊於山後幽穀之中,偶見兩頭蠻荒異獸在寒冰潭中打鬥不休,遂助其中一頭異獸脫離死地,那洪荒異種綿延萬古,早已到了通靈之境,感念天雲子脫生之恩也不知從哪裏銜來一本上古遺卷,天雲子苦心鑽研之下終得大成,待得出關之時電閃雷鳴、風雲變色,天地為之黯然,後來更是戮盡過往仇敵,雄霸一方,及至晚年因感此生殺業過重,遂斂心息氣,作道人打扮,在元清山上擇其最高六峰設壇開廟,廣納門徒,創下萬劍一門,又招來前塵所助異獸檮杌,鎮守山門,諸事完畢終羽化而去,壽至四百八十二歲。
萬劍門自天雲子仙逝之後,門下弟子多為平庸之輩,曆三百餘年而氣勢日漸式微,又恰逢魔教在西北崛起,第四代掌教玄離下落不明,道消魔長之下萬劍門一分為三,天地人三宗各據二峰,掌教之位幾欲旁落無存,在魔教大舉入侵之下隻能龜縮於元清山上,靠著天雲子留下的異法禁製苟延殘喘,潦倒之時主峰棲霞峰都險些被敵人攻破,三宗之人更是死傷無數,如此挨到距今一千二百年前,天宗門下出現了一位驚才絕豔的人物——靈虛,局勢方才為之一變,靈虛悉心參研天雲子留下的上古遺卷,機緣巧合之下又在山腹中的一處無名古洞之內拾得乾坤密圖,閉關一十八載,終悟出無上真法,以天地山川為引蓄萬千靈氣,在棲霞峰上築下無窮劍池,又將天雲子所遺的神劍天均置於陣眼之內,增補諸般陣法宮位,複逢魔教與巫族聯手而攻,遂催動天劍奇陣在元清山下大敗巫魔聯軍,盡掃諸峰餘孽,一時威震天下,八方臣服。靈虛接任掌教之位以後,勵精圖治,教化門人,定下三宗共存之規,人心歸附,百年時間而逐漸走向鼎盛,萬劍門中自此概以天宗為長,居於主峰棲霞峰,人宗、地宗並列而存,各自居於其他四峰,凡此一千餘年。靈虛一生僅收徒三人,其中二人分授掌教、峰主之位,唯獨小徒弟孤身遠遁,最終消失在域外蠻荒之中,不知所蹤,靈虛深以為憾,至六百七十二歲溘然仙逝。靈虛之後紫蘅繼位,秉其先師遺誌率領萬劍門人四處征伐,魔教四百餘年未敢侵入中原,由此天下大定、海內升平,直至距今二百年前,萬劍門中陡生內亂,魔教趁勢攻入主峰棲霞峰,新任掌教長雲真人率領天宗弟子連番苦戰,最後勉力將魔教逐下山去,天宗亦因此一落千丈,人宗與地宗蜂擁而起,三宗之間從此互生嫌隙,掌教之名亦幾欲不存。
元清山下,洛水穿山而行,河岸兩側蘆葦蔥蘢,碧水如茵,在一處渡頭之前,一群人圍著一棵古槐盤坐在地,似是聆聽,似是出神,狀甚怪異,忽聽一人朗聲說道:“諸位都道萬劍門神勇非凡,開宗二千餘年來屢次化險為夷,均是仰仗天劍絕陣神鬼莫測之威,卻無人知道那天雲老道的出處。”話到此處,眾人急於知道下文,卻見人群中心的白衣書生微微一笑,頭枕古槐樹幹,高踞人頭,故意緘口不言。眾人剛聽到緊要之處,何況是關於道門巨擘的秘聞,哪裏忍得住好奇之心,當下一人憤聲嚷道:“百鬼書生葉曉川,我們眾人都知道你頭腦精靈,就是一百個小鬼也勝你不得,倘若論起武功來我們在座的諸位倒也並不怕你,你還是撿些緊要的與我們取樂,教眾人都長些見識罷了。”話音弗落,氣勢不覺已弱了三分,那書生如何聽不出來,隻不過他似是全不在意,收腿盤膝,穩穩在樹幹上坐了起來。此時又聽他說道:“你們見那萬劍門如今聲勢浩大,必定料想開宗之人定是學究天人之輩,翻雲覆雨之卒,即便尚未及此亦是世間一等一的人物,倘若作此呆想不免落了俗套、空拾前人牙慧。“眾人麵上雖無甚異狀,但眼神飄忽之際的惶惑均被書生看在眼裏,他得意一笑,接著說道:“我原本同諸位一樣拘於常理,也料想那天雲老道定有不世之姿,方能創出曠古絕今的陣法來,不想一****閑來無事四處周遊,偶然撞進了元清山後的一處幽穀,終於在山壁岩畫上發現了一樁秘聞,諸位卻道那是什麼?”眾人因都知道他慣愛逗人耍性,若是反問於他必然引出一大段事故來,偏偏急欲窺知雲山真諦,早有人按捺不住心思說了出來,一時之間吐沫橫飛、語音震耳,卻無人能道出一個仔細來。書生靜待話音沉落才與眾人疏解道:“那一****不慎落入山後的幽穀,隻見群峰聳峙、高可盈天,險峭的危崖之上立著一片青鬆,氤氳霧氣彌漫在樹林之間,更兼天際的一兩點飛鳥,說不出的孤絕險隘,因我是黃昏之時進入此穀的,不久之後天上已橫月在影,穀中猿猴貓梟之物啼鳴不止,聲聲都如那攝魂之音直灌耳際,我雖然不懼野物作祟,但當時在那樣一種情境之下,不免萌生了脫出此間的念頭,於是我借著天上的些許月光,沿穀中一條小溪順流走將下去,我心中暗忖‘水勢就下前方必定會有出路,說不得便與那洛水相接’當時穀中幽邃如墨,我未及深思便循著水聲而去,一路上溪水七拐八拐,終於在一堵石壁前合為一處,流入了一方無名古洞之內,我一見之下甚覺驚異,待要蹚水而進卻在角落石台上驟見一碑立於其上,我祭起仙劍輕掠其麵,借著一閃而逝的五彩霞光,方始看清古碑上刻著‘幽冥’兩個篆字,筆勢蒼涼,氣若奔雷,登時令我心頭又是悚然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