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所需要的各種元素的量也不一樣。大白菜需要的氮比較多,磷可以少些;馬鈴薯需要的鉀比較多,氮可以少些。山東農民有句諺語,叫做:“麻餅瓜,豆餅花,灶坯炕土種地瓜。”西瓜喜歡芝麻餅肥,棉花喜歡豆餅肥,而地瓜(白薯)喜歡灶坯炕土做肥料。你看,它們的“胃口”還不一樣哩!
知道了各種植物含有哪些成分,每一種成分有多少,就能掌握各種植物的“胃口”。掌握了各種植物的“胃口”,就可以給它們準備豐美的食物,使它們長得壯壯的。
人們給植物準備了三類“食品”:一是有機肥料。糞肥、廄肥、綠肥、河泥等,都是有機肥料。這些肥料的肥效長,可以在比較長的時間裏供給植物吸收。人們給植物準備的第二類“食品”是化學肥料。這是一種速效肥,施肥以後見效很快。硝酸銨、硫酸銨、過磷酸鈣等都是化學肥料。三是細菌肥料。細菌能做肥料?細菌本身不是肥料。可是它能在土壤裏製造肥料。比如根瘤菌,它可以從空氣中吸收氮氣,製成氮肥。此外硝化細菌、硫化細菌、磷細菌等都是“生產”肥料的能手。
俗話說:“莊稼要好,肥料上飽。”人們給植物“吃”足了肥料,它們也就會給人們製造更多更好的食物。
但是,如果你以為植物能把一塊硬梆梆的鐵或碳給吞下去,那就錯了。這些元素必須與其他元素結合成化合物,溶解在水裏,才能被植物吸收,製造成各種養分。你想知道植物是怎樣製造養分的嗎?下一篇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植物“出汗”之謎
夏天的早晨,你到野外去走走,可以看到很多植物。十子的尖端或邊緣,有一滴滴的水珠淌下來,好象在流汗似的。有人說這是露水吧!
滴下來的真是露水嗎?讓我們來細心地觀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從植物葉片尖端冒出來,逐漸增大,最後掉落下來;接著,葉尖又重新冒出水珠,慢慢增大,以後又掉了下來……一滴一滴地連續不斷。顯然,這不是露水,因為露水應該滿布葉麵。那麼,這些水珠無疑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小孔,叫做水孔,和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相通,植物體內的水分可以不斷地通過水孔排出體外。平常,當外界的溫度高,氣候比較幹燥的時候,從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發散失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葉尖上有水珠積聚起來。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濕度又大,高溫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濕度過人抑製了水分從氣孔巾蒸散出去,這樣,水分隻好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在植物生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現象”。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根部的吸水作用變得異常旺盛,而夜間蒸騰作用減弱,濕度又大。
植物的吐水現象,在稻、麥、玉米等禾穀類植物中經常發生。芋艿、金蓮花等植物上也很顯著。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時候,每分鍾可滴下190多滴水珠,一個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木本植物的吐水現象就更奇特了。在熱帶森林中,有一種樹,在吐水時,滴滴答答,好象在哭泣似的,當地居民幹脆把它叫做“哭泣樹”。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會“哭泣”的。雨蕉在溫度高、濕度大、水蒸氣接近飽和及無風的情況下;體內的水分就從水孔溢泌出來,一滴滴地從葉片上降落下來,當地人把雨蕉的這種吐水現象當作下雨的預兆。“要知天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因此,他們都喜歡在自己的住家附近利,上一棵雨蕉,作為預報晴雨之用。自然界中的這些奇妙現象是多麼有趣啊!
植物耐寒之謎
當嚴寒到來,許多動物都加厚了它們的“皮袍子”,深居簡出,或者幹脆鑽到溫暖的地下深處去“睡覺”的時候,不少植物卻依舊精神抖擻地屹然不動,若無其事地伸出它那綠油油的葉子,好象並沒有“感覺”到嚴寒的來臨。
難道植物當真“麻木不仁”,對寒冷完全無動於衷嗎?不!過度的寒冷一樣可以將植物“凍死”。比如,當植物細胞中的水分一旦結成冰晶後,植物的許多生理活動就會無法進行;更要命的是,冰晶會將細胞壁脹破,使植物遭致“殺身之禍”。經過霜凍的青菜、蘿卜吃起來不是又甜又軟嗎?甜是因為它們將一部分澱粉轉化成了糖,而軟就是細胞組織已被破壞的緣故。
不過要使植物體內的水分結凍,並不太容易。比如嬌嫩的白菜,要在攝氏零下十五度才會結冰,蘿卜等可以經受零下二十度而不結冰,許多常綠樹木,甚至在零下四五十度還依然不會結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說,粗大的樹木可以用寒氣不易侵入來解釋,那末,細小的樹枝和樹葉,嬌嫩的蔬菜,何以也不易結冰呢?白菜、蘿卜、番薯等遇上寒冷時,會將貯存的部分澱粉轉化為糖分,植物體內的水中溶有糖後,水就不易結冰,這也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仔細一算,就知道這並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一千克水中溶解一百八十克葡萄糖後,水的結冰溫度才會下降一點八六度,即使這些糖溶液濃到象糖漿一樣,也隻能使結冰溫度下降七、八度。可見一定另有緣故。
原來植物體內的水分有兩種,一種為普通水,還有一種叫“結合水”。所謂“結合水”,按它的化學組成而言,和普通水並無兩樣,隻是普通水的分子排列比較淩亂,可以到處流動,而結合水的分子,卻以十分整齊的“隊形”排列在植物組織周圍,和植物組織親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肯輕易分開,因此被叫做結合水。有趣的是,化學家發現結合水的“脾氣”,和普通水大不相同,比如普通水在攝氏一百度沸騰,零度時結冰,可是結合水卻要高於一百度才沸騰,比攝氏零度低得多的溫度才結冰。冬天,植物體內的普通水減少於,結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對的增加。由於結合水要在比攝氏零度低得多的溫度才結冰,植物當然也就比較耐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