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元明清篇(3)(3 / 3)

■能君業績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荒唐了一輩子的明熹宗朱由校一命嗚呼,臨死前他同意將帝位傳給弟弟信王朱由檢。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檢正式即皇帝位,這就是曆史上的崇禎帝。盡管他隻有十七歲,但比他哥哥要成熟得多。當時,朝政大權把持在以大太監魏忠賢和熹宗奶媽客氏為首的閹黨手裏。最初幾天,雙方是在緊張而微妙的氣氛中度過的,表麵一切如故,相安無事,背後已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九月一日,魏忠賢變被動為主動,提出辭去東廠職務以試探新帝的反應,崇禎帝不動聲色,沒有批準。次日,客氏提出出宮,這次崇禎帝沒有客氣,立即表示同意。九月二十五日魏忠賢給皇帝上疏請求停止為他建造生祠的活動,崇禎帝的批複不溫不火:“以後各處生祠,其欲舉未行者,概行停止。”這樣一個順水推舟之舉,便終止了朝野上下齊拍魏忠賢馬屁的不正之風,而又不致引起魏閹的惱怒。崇禎帝還不斷地嘉獎閹黨人員,他心中明白,這一切早晚都會“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他在靜靜地等候時機,同時暗暗地削弱魏忠賢的勢力。

政治鬥爭是非常微妙的。倒魏的導火索最終竟然是由魏忠賢的黨羽點著的。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禦史楊維垣上疏彈劾兵部尚書崔呈秀(魏忠賢的得力幹將),卻美化魏忠賢,這擺明了是丟車保帥、李代桃僵之策。靜候了七天之後,崇禎帝決定罷免崔呈秀,讓他回老家待命。這一舉動等於是掀開了倒魏的大幕。嗅覺靈敏的官員覺察到政治局勢的新動向,於是揭發彈劾魏忠賢的奏疏連連不斷呈到皇帝眼前。於是,崇禎帝立即開始行動,命令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麵宣讀了列舉他十大罪狀的奏疏。魏忠賢嚇破了膽,第二天就請求辭去爵位,得到崇禎帝的允許。十一月初一,崇禎帝再次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司香。

然而,魏忠賢是過慣了有權有勢生活的人,出京時竟然還牛皮哄哄地帶著衛兵一千人、大車四十輛。一個戴罪宦官竟然還敢如此飛揚跋扈,這無疑進一步刺激了崇禎帝敏感的神經。於是,他接著下了一道聖旨,命錦衣衛將魏忠賢緝拿回京。十一月初六,在阜城縣南關的旅舍中,親信散盡的魏忠賢自縊而亡,客氏被押往浣衣局亂棍打死,客魏兩家子孫都掉了腦袋。

從此,樹倒猢猻散,清算魏忠賢餘黨的行動迅速進行。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十九日,閹黨終於被一網打盡,崇禎帝就這樣不動聲色、沉著老練地除掉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

■明君風采

除掉閹黨之後,崇禎帝親自選拔了一批大臣,還下詔甄別被魏忠賢殺害或削奪職權的官員,該平反的平反,該起用的起用,一時之間朝廷風氣耳目一新,京畿內外民心大快。

崇禎帝即位後,自奉特別節儉。他親自帶頭穿漿洗過的舊衣,將許多金銀製品都拿到銀作局化掉充餉。由於國家財政困難,他多次減少皇帝開支,遣散宮中大批宮女。崇禎帝沒有特殊嗜好,吃穿住用一概不講究,聲色犬馬統統不沾身。

崇禎帝的勤政超過了任何帝王,工作起來不分晝夜。平時白天在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在乾清宮看奏章,軍情緊急時他連續幾個晝夜不休息。同時,一道道詔諭傳遍天下,罷除了為皇室服務的一切不急之役,與民休息;撤回了天下鎮守太監,嚴禁宦官幹政,嚴禁官員結交太監;向邊鎮發去銀兩,安定軍心;戒諭官僚結黨,建立完備的監察製度。這一道道詔令在帝國臣民心中喚起了希望。

在用人方麵,崇禎帝雖然沒有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頗具慧眼,他提拔任用的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鄭成功、史可法等都是兼具文采武略,足以獨當一麵的傑出人物。

崇禎帝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皇帝,如果不是生在明朝末年,如果從他哥哥明熹宗手中接過的不是一個爛攤子,他可能會做出一番令人稱頌的業績來,但此時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治了,他的所作所為也就自然透出一種強烈的悲劇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