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孝宗皇帝下旨“平反”,三人出獄重獲自由,華昶“以言事不實調南太仆主簿”。程敏政出獄後,憤懣不平,發癰而卒。唐伯虎被削去為官資格謫往浙江為吏,他恥不就任,棄職回鄉。
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有人認為這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就是這樣記載的:“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但毫無疑問的是,“會試泄題案”對唐伯虎造成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他從此告別官場,絕意仕途,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科場失利且經受了牢獄之災的唐伯虎返回蘇州後,家中又發生了一個大變故,他的第二任妻子忍受不了清貧潦倒的生活,終日大吵大鬧,最後甩手而去。
孤身一人的唐伯虎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賣文作畫為生,過著一種寧靜淡泊、瀟灑隨意的生活,就像他在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三十六歲時,靠賣畫有了一定積蓄的唐伯虎在蘇州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座優雅清閑的園子,這裏景色宜人,環境幽靜,一曲清溪從一片土丘前蜿蜒流過,溪邊幾株紅桃綠柳,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伯虎又建成了一處別墅,雖然隻有幾間茅屋,簷下卻懸著“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雅致的匾額。
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就給這處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明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他經常邀請祝允明、文征明等好友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每次都盡歡而散。此時的唐寅日子過得清閑而超脫,卻沒想到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會再一次身陷險境,命懸一線。
明武宗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唐伯虎在明宗室寧王的重金征聘下去了南昌,不久卻發現自己陷入了寧王的一個危險而可怕的政治陰謀之中。為了逃脫險境,保住性命,唐伯虎不得已向曆史上的孫臏和《水滸傳》中的宋江學習,自毀形象,佯裝瘋癲,這樣才得以成功脫身回到蘇州。
此後不久,寧王起兵反叛朝廷,結果在朝廷大軍的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很快便被平定。
唐伯虎雖然憑借自己的智慧躲過了一劫,但他從南昌回來後身體一直狀態不好,常年生病,以至於不能經常作畫來賣,加上又不善於持家理財,於是生活再一次陷入了困境,一度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兩人借錢度日。同時他的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深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語出《金剛經》)
在此期間,著名書法家王寵經常接濟唐伯虎,並迎娶了他唯一的女兒為兒媳,這成了唐伯虎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的秋天,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的唐伯虎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做客。在主人家裏,唐伯虎碰巧看見了一幅蘇東坡的真跡,其中有“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之句。這兩句正好觸動了他的悲苦心境,回家後即臥病不起,不久便與世長辭了。一代風流才子就這樣走完了他充滿苦難的一生。可能人們覺得唐伯虎這一輩子太不幸了,所以就特意以他為主人公編出了很多快樂有趣的故事傳說,希望借此來安慰一下他那顆被這個世界深深傷害的才子之心。
導致明朝滅亡的那隻蝴蝶
1979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華盛頓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有意思的是,若用“蝴蝶效應”這一理論解讀曆史,也是有其意義的。今天,我們就來找找導致明朝滅亡的那隻蝴蝶。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時值中國幹支紀年的甲申年,李自成起義軍浩浩蕩蕩開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享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終於壽終正寢,入土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