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兩宋篇(2)(2 / 3)

恰在兩人情投意合行將談婚論嫁之時,宮中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公元969年(遼應曆十九年)二月,昏庸殘暴的遼穆宗被近侍花哥等六人殺死。侍中蕭思溫在關鍵時刻憑借智慧和勇氣,與南院樞密使高勳、飛龍使女裏擁立耶律賢登上皇帝寶座,改元保寧,是為遼景宗。這一重大曆史變故給蕭思溫帶來了莫大的政治利益,不僅蕭思溫本人繼續升官加爵,官至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又加尚書令,封魏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而且,蕭綽一生的命運軌跡也從此被改寫。

原來,景宗耶律賢早就見過戎裝打扮的蕭綽,她的英俠之氣曾令耶律賢豔羨愛慕不已。在即位之後,他很快想起這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一道聖旨就將她召進宮來,而蕭綽和韓德讓的婚事便自然擱淺了。

遼景宗耶律賢是世宗的兒子,在“火神澱之亂”世宗遇弑時,四歲的耶律賢被禦廚劉解裏裹到氈子裏藏在柴垛內,才免遭叛逆察割毒手,由於幼年受到驚嚇,所以他從小患有風疾。十七歲的蕭綽嫁與二十二歲的景宗後,滿腹才情使她不甘心隻做一個賢淑的嬪妃,她暗下決心要參與國事。很快她就從貴妃被立為皇後。

麵對混亂的局麵,景宗的確是想大幹一番事業,但無奈身體不好,風疾時常發作,每逢犯病,便由皇後代他上朝處理國事,扭轉契丹王朝命運的大任便曆史性地落到滿懷政治抱負的蕭綽身上。有這樣一位能幹的皇後做依靠,景宗既感到欣慰,又樂得可以偷閑,帝後二人可說是各得其所。

蕭綽名為輔佐,實為當政,她隻是需要把決策了的事情告訴床榻上的景宗而已。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三十五歲的遼景宗在出獵途中,病逝於雲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宮。臨終之時他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這道遺詔無可爭辯地將遼國交到了時年僅29歲的蕭綽手裏,這時,蕭綽已經從皇後變成了太後。

遼景宗死後的日子裏,韓德讓的忠心和才幹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他不但為太後和幼主出了一個轄治宗室的絕妙計策,還“領宿衛事”,直接負責他們的安全。

這時的太後蕭綽還不到三十歲,正是女人成熟豐豔的年紀。治國時下手無情、絕不手軟的她對於韓德讓這位身份特殊的股肱之臣,卻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兒女情意。

據說,在景宗去世後不久,蕭綽就對韓德讓吐露了多年的深情,她說:“我從前曾與你有過婚約,現在皇上去世,願與你重諧舊好,再續前緣。現在我兒子當了皇帝,他也就等於是你的兒子,願你好生照看!”韓德讓沒有想到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經過這許多年,做上了太後之後,卻仍然對自己舊情繾綣,實在是感動莫名,從此他更對蕭綽忠心耿耿,而蕭綽對他更是完全地信任,讓他總領禁軍,負責首都安全。

此後,韓德讓出入宮帳,與蕭綽情同夫妻,他們之間愈燃愈旺的舊情,並沒有瞞著任何人,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接見外國使臣的時候都不避忌。

也許是因了韓德讓的原因,蕭綽對遼國的製度和風俗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獎勵農耕、倡導廉潔、治理冤獄、解放部分奴隸、重組部族……不但將遼國從奴隸製國家進一步向封建製轉化,更重要的是改進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

雖然世人都知道蕭太後與漢官韓德讓之間的私情,但是這畢竟是沒有名分的事情,坐在韓德讓妻子位置上的仍然是其他的女子,而不是她。時間一長,蕭綽終於按捺不住了,執政治軍多年之後早已深浸入骨的狠辣發作了,她暗暗派人將韓德讓之妻李氏毒死,為自己下嫁韓德讓掃清了障礙。

統和六年九月的一天,蕭綽一反從前在皇宮中宴請皇親眾臣的慣例,在韓德讓的帳室中大宴群臣,並且對眾人厚加賞賜,“命眾臣分朋雙陸以盡歡”。麵對這樣一場以韓德讓、蕭綽為主人的大宴,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這就是蕭太後下嫁韓德讓的喜宴,從此以後,韓德讓就是大遼國的太上皇帝了。後來甚至還有傳言,說楚王耶律隆祐其實就是韓德讓與蕭綽的兒子。

自從蕭綽正式表示下嫁韓德讓之後,對於韓德讓的“繼父”身份,遼聖宗耶律隆緒不但毫無反感,而且還對韓德讓有著發自內心的尊敬和父子般的感情。他每天都讓自己的兩個弟弟隆慶和隆祐(蕭綽四子中排行最幼的耶律鄭哥早夭)去向韓德讓問候起居,而且讓他們在離韓德讓寢帳二裏以外的地方就必須下車步行;韓德讓如果離京外出返回,兩位親王也要去站守迎接,問安拜見。作為遼國皇帝的耶律隆緒本人去見韓德讓時,禮節 更是一點都不含糊:他會在50步以外的地方下車步行,韓德讓雖然出帳迎接,隆緒卻一定會先向他行禮,入帳後更是由韓德讓高居上座,隆緒則極為恭敬地向他執父子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