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邊說的一樣,我這個人好麵子,虛榮心強,不願有失國威,願意分享勝利,所以,當我誤以為楊業擊敗了遼軍時,就急忙率軍離開陳家穀去與他回合,但是,潘美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跟著我走,他是主將啊!結果,半路上得到了楊業已經敗退的消息,我當時就慌了,因為我在此之前沒打過仗,但是潘美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是著名軍事家,他應該臨陣不慌,從容應對,而且應該遵守與楊業的約定在陳家穀提供救援,可他卻下令全軍撤退,完全把楊業拋在了腦後,從而使得整個戰局失去了最後的扭轉機遇,加劇了我軍在“雍熙北伐”戰役中的慘敗結果。
綜上所述,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應該由潘美來負,我頂多是個從犯。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潘美嫉妒楊業並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為什麼人家不說我嫉妒楊業呢?我根本沒有那種心理狀態,但是潘美有,因為在他作為主將駐守晉北邊防期間,楊業作為副將屢建奇功,在軍內民間的聲望非常高。身為兩朝宿將的潘美卻被降將楊業(楊業是北漢降將)搶盡風頭,他對此早已有所不滿,妒恨交加的情緒一直暗暗潛伏在潘美心底,一直在尋找釋放的機會,這應該是他支持我的建議而不支持楊業的一個原因。
■最後的宣判
陳家穀之戰失利和楊業被俘身死的直接原因,就是盲目正麵出擊的錯誤決策。客觀來講,雖然提出錯誤主張的是監軍王侁,但最後決策卻是由主將潘美默許通過的,並且隨後他又忙裏出錯,在陳家穀失約而逃,不但導致楊業悲壯殉國,同時失去了扭轉戰局的大好機會。
法庭最終認定:楊業之死是由潘美的膽小怕事、行政不作為和王侁的虛榮心重、好大喜功共同造成的,判決如下:潘美繼續以潘仁美的叛賊奸臣形象在《楊家將》中出現,接受讀者聽眾的抨擊鞭撻,同時應該讓大家有機會了解他之前在軍事上的功績;王侁仍然以王輝的小人形象在《楊門女將》中出現,接受觀眾的嘲笑批判。
陳家穀之戰是“雍熙北伐”的最後一戰,宋遼兩軍死傷不過3000人。然而,就是這場無關戰局結果的小型戰役卻因為名將楊業之死而銘刻史冊,更由於楊業死於主將潘美的錯誤決策和臨陣失約而顯得尤為悲壯。
司馬公在《史記》中曾這樣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於鴻毛。”楊老令公之死,當重如泰山。
史上最完美的婚外戀——遼國蕭太後的愛情絕唱
首先,筆者想聊一聊遼國蕭姓的來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遼國是從氏族奴隸製社會轉變過來的,有一種氏族外通婚的習俗。與創立遼國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氏和拔裏氏兩個部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又認為唯乙、拔裏世任國事功勞極大,可比漢開國丞相蕭何,遂將後族一律改稱蕭氏。阿保機的皇後述律平本人雖未改姓,但她的兩個弟弟卻都改姓蕭了。
蕭氏與耶律氏世代通婚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蕭氏的女子都嫁給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給蕭氏。蕭氏成為遼國僅次於耶律氏的權貴勢力。有遼一朝,蕭氏共有十三名皇後、十三位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駙馬。
十三位蕭後中,最有名的當屬遼景宗的皇後蕭綽,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評書《楊家將》中的那位蕭太後。在《楊家將》裏,還有一位遼國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大將韓昌韓德讓。曆史上,蕭太後與韓德讓可不僅僅是君臣關係,他們還是一對“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生死戀人,如若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蕭綽的乳名叫蕭燕燕,公元953年(遼應曆三年)出生於契丹貴族家庭。她的母親是燕國大長公主(遼太宗的第二個女兒),父親蕭思溫家族在朝中世代為官。蕭思溫其人不僅足智多謀、工於心計堪稱幹才,而且“通書史”,在太宗至穆宗時曾任南京留守、兵馬都總管,“以密威預政”,與其他契丹貴族相比,這是一個漢化較重的家庭。
漢族大臣韓匡嗣與蕭思溫兩家是世交,關係一直非常親密。韓匡嗣之子韓德讓生得英俊瀟灑,儀表堂堂,而且文武雙全,他早就聽說蕭家三女燕燕論文才、論武藝、論相貌都屬遼國第一,隻是無緣得見。一次韓德讓隨父親前往蕭家大帳,偶然見到了箭袖戎裝、楚楚動人的蕭燕燕,發現她果然是一個絕色女子,簡直比傳言更勝十分,而蕭燕燕對這位公子也頗有好感,兩人的情感都產生了莫名其妙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