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宋代皇帝還有一事很值得一談。想當初,宋太宗在“燭影斧聲”中神秘地繼承了其兄宋太祖趙匡胤的帝位,然後一路傳下來,傳到宋高宗手裏,卻因為無子將皇位還給了宋太祖的後世子孫宋孝宗,這豈不是機關算盡最終卻落得一場空?宋高宗死不瞑目時可能已經聽到了曆史老人的嘲笑聲。
既然皇帝大多昏庸暗弱,為什麼宋王朝還能在內憂外患、天怒人怨的形勢下享祚三百多年呢?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危急關頭總有忠臣良將出現,像北宋時期的寇準、楊業、包拯、狄青、範仲淹、韓琦、李綱、宗澤,南宋時期的嶽飛、韓世忠、張浚、向子湮、虞允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這些仁人誌士,文官不愛財,剛正清廉;武官不怕死,馬革裹屍,輔大宋,攘蠻夷,為宋王朝的延續立下了不朽功勳。如果沒有他們,隻有亂國害民的蔡京、秦檜、賈似道,趙宋王朝早就壽終正寢了。
兩宋時期湧現了很多江西籍的文化名人,如晏殊晏幾道父子、歐陽修、黃庭堅、王安石、曾鞏、楊萬裏、朱熹、薑夔、文天祥,要知道,在兩宋之前,江西拿得出手的文化名人好像隻有一個陶淵明。那麼原因何在呢?筆者思來想去得出三個原因:其一是江西的文化事業在南唐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就是在那時建成的;其二是晏殊、歐陽修等前輩大力提攜獎掖家鄉的後起之秀,其二是江西在南宋時期接近京畿,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情況和唐朝時期的甘肅有些相似。這當然是一家之言,是否有理敬請大家指教。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個時期,特別是北宋中後期,在呂姓中出現了很多高官顯貴,像呂蒙正、呂端、呂夷簡、呂惠卿、呂大防、呂頤浩、呂本中等,不知隻是曆史的巧合,還是別有原因。縱觀兩宋三百多年的曆史,你會發現有三位女性在眾多須眉男子之間熠熠閃光,正是萬綠叢中幾點紅。這三個女子,一文,一武,一妓。一文 自然是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與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一武自然不是穆桂英,因為她是虛構的人物,而是金山擊鼓戰金兵的梁紅玉。一妓乃是李師師,她名滿京師,連宋徽宗都通過地道一近芳澤。李師師雖為青樓女子,卻重大義,輕生死,怒斥敵酋,飲劍自刎,遠非忍辱含垢、坐井觀天、最後老死五國城的宋徽宗可比。其實,梁紅玉也出身青樓,不過她比李師師幸運得多,遇到了重情重義的韓世忠。
悠悠三百年,彈指一揮間,但兩宋時的事兒卻永遠不可能說盡,就像當初宋太祖不可能想到燭影斧聲、皇位易主,不可能想到“靖康之變”、二帝北狩,不可能想到崖山兵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投海殉國……
誰害死了楊老令公——撲朔迷離的陳家穀之戰
《楊家將》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穆桂英、佘太君、楊六郎、楊排風等人物形象深受大家愛戴。楊家將的第一代當家人老令公楊業受人陷害,兵困兩狼關,碰死李陵碑,為國捐軀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據此改編的京劇《碰碑》則是戲曲舞台上的常演劇目。那麼,曆史的真相是怎樣的呢?這就要提到北宋初期“雍煕北伐”的最後一場戰役——撲朔迷離的陳家穀之戰。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大舉攻遼。西路軍由潘美任都部署,名將楊業任副都部署,連拔雲、應、寰、朔四州,但後來曹彬所統率之東路軍因輕敵冒進在歧溝關遭遇大敗,遼軍大舉進攻西路軍,西路軍遂退兵,並護送四州民眾南遷。楊業在宋軍不利的形勢下被迫正麵出擊,與潘美約在陳家穀接應。潘美等先聞楊業已勝,紛出爭功,繼知兵敗,即率軍遁去。楊業自午至暮轉戰至陳家穀(在今朔州市南),不見援兵,遂率殘部死戰,無一人生還,楊業受傷後被俘,絕食三日,浩然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