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隋唐篇(2)(2 / 3)

唐高宗一直是個病秧子(這也是皇後武則天得以掌權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希望身邊有個老神仙似的醫生,於是就在顯慶四年(659年)召見孫思邈,欲授以諫議大夫之位,孫思邈辭謝不受。唐政府此時正在編撰《新修本草》(即後來的《唐本草》),就讓孫思邈留在長安參與編寫,這是孫思邈樂此不疲的工作,他就留了下來。四月,一部圖文並茂的《唐本草》撰寫完成,共五十五卷,收錄了八百四十四種藥物,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後來,孫思邈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鄉,而後一直生活在故鄉耀縣的罄玉山。

孫思邈在皇帝們麵前能夠做到堅持自我,不卑不亢,實屬難能可貴。

更為可貴的是,他對待病人,特別是窮苦百姓,像春風般溫暖,像夏日般熱情。

有一天孫思邈正聚精會神地著書立說,忽然有人跑來說南山一年輕人疼痛不止,呼吸微弱,因家境貧寒才拖延至今。他立即收筆,帶上藥囊裝好金針,快速趕到病人家中。孫思邈想用針灸止痛,但古書記載的止痛穴位都紮過了,卻還是無濟於事,他十分耐心地繼續尋找最痛點,突然,病人叫了起來:“啊……是……是這兒!”孫思邈立即將金針紮了進去,疼痛很快就停止了。從此,人身上又多了一個痛點穴位——阿是穴。

作為一名醫生,孫思邈不僅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認為,醫生應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凡是到他這裏來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貴賤,他一律平等對待。

一次,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來找孫思邈求醫,孫思邈見病人雙手捂著像鼓一樣高高隆起的肚子呻吟不止,心裏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膀胱)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還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然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腦子裏立刻有了主意。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很快,尿液從蔥管裏緩緩流了出來,病人的病就好了。

這看似簡單的一吹其實並不簡單,如果一個醫生的心中沒有充滿對病人的關切,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孫思邈有感於醫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檢困難,遂博采群經,刪繁就簡,並結合他個人的學術經驗,於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篇,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麵。書中記載的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洲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放在卷首,以示重視,他還找到了複方,一方可治多病和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兩字命名他的醫學著述。《千金要方》一書較係統地總結了中國自古至唐初的醫藥學成就,自麵世以來一直備受醫家和學者之尊崇。

永淳元年(682年),年逾百歲的孫思邈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囑咐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宰殺牛羊舉行祭祀活動。但孫思邈“功在生民,則民祀之”,人們為了紀念他,尊其為“藥王”,並將他晚年隱居的五台山稱為“藥王山”。“簫鼓年年拜藥王”已成了孫思邈故鄉人民千百年來的習俗。

按照儒家設計的人生理想,一個讀書人就應該追求修齊治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而作為讀書人的孫思邈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卻同樣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筆者相信他比那些王侯將相們更經得起時間的淘洗與磨礪,多少年後,人們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評價也許會推倒重來,但孫思邈依然會神采奕奕地屹立在中華曆史的聖壇之上。

唐代詩壇的老壽星

燦若星辰的唐代著名詩人中得享長壽者並不多,隻有白居易、劉禹錫等五位,可謂寥若晨星,而這幾位詩人有幸成為壽星恰恰和他們或樂觀,或幽默,或超脫,或堅強的性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