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隋唐篇(2)(1 / 3)

孫思邈心係蒼生的職場藥方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都非常認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說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對於十年寒窗鐵硯磨穿的讀書人或士子來說,確確實實是一劑讓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興奮劑。唐代詩人朱慶餘在科考成績揭曉之前寫下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佳句,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孟郊則在榜上有名之後唱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絕調。

然而,同為唐朝人的孫思邈卻對科舉考試一點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是,他曾數次拒絕了幾代皇帝親自發來的希望他進京做官的邀請函。

那麼,孫思邈是怎麼想的呢?他有著什麼樣的追求呢?孫思邈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並非附庸風雅之輩。他自幼天資聰穎,與眾不同,七歲上學時就能“日誦千餘言”,弱冠之年已通曉諸子百家,尤善談老莊道家之學,並且還喜好鑽研佛教典籍,被人稱為“聖童”。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朝野士庶,威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缺而弗論”,孫思邈生活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求仕之路,選擇了懸壺濟世救民於苦痛的行醫生涯,這與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經曆密不可分。

孫思邈小時候曾經患過風疾,為了治病,父母帶著他到處登門求醫,最後雖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們家卻已是家產罄盡,徒有四壁。因為時時想起自己的痛苦經曆,而且經常耳聞目睹老百姓們“看病貴、看病難”的窘境,孫思邈早早就立誌做一名蒼生大醫,為廣大民眾解除身體和精神痛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以曆代名醫為榜樣,刻苦鑽研醫藥典籍。對於診療疾病的方法、采藥的常識、製藥的程序和養生保健之術,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他總是不遠千裏,伏膺取決。所以,在二十歲左右時,孫思邈已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

孫思邈不但重視書本知識,善於學人所長,而且極為注重實踐。他走遍了家鄉關中的山山水水,而後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南下到現在的四川考察風土人情,采集藥材,煉製丹藥,並沿途為百姓施診治病。他此次南行豐富了醫藥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實踐經驗。他在峨眉山道士處得到了高子良服柏葉法,在江州(今重慶江津)治愈了湘東王的腳氣病,為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李文博治愈了消渴病(類似於現在的糖尿病)。在此期間,他親自為六百多名麻風病人做過治療。歸途中又為梁州(今陝西漢中)漢王李元昌治療水腫,為隴州韓府君用馬灌酒治療風疾,都獲得了成功,還用瞿麥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的士兵,使其身上的箭頭在服藥後自行脫出。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伴隨著一個個人的成功救治,孫思邈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傳到了皇帝老倌的耳朵裏。有著貪生怕死、夢想長生不老光榮傳統的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向孫思邈拋來媚眼,希望他朝朝暮暮一刻不離地侍奉在“國家一把手”身邊,時刻準備著為偉大領袖消災祛病。

據說早在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就曾邀請孫思邈入朝擔任國子監博士,卻被孫思邈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隋末唐初改朝換代之際,為了躲避戰亂和朝廷征辟,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後又隱居終南山。唐武德年間,他與熟諳佛教“醫方明”的道宣法師相識,二人結為知交,每一往來,談論終夕,最後二人在醫學上都獲益匪淺。

唐高祖李淵也曾想將孫思邈招來為己所用,據《華嚴經傳記》卷五載:“義寧元年,高祖起義並州,邈在境內,高祖知其宏達,以禮待之,命為軍頭,任之四品,固辭不受,後遊曆諸處,不恒所居。”孫思邈曾與親友說過,待將來社會上出了賢明君主時,自己可以出來做些濟世救人的事。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是長生不老藥的超級“粉絲”。唐太宗也曾下了一道聖旨將孫思邈召到京城長安,見到年過半百卻依然麵色紅潤、容顏不老的孫思邈,太宗皇帝情不自禁地感歎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二者都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豈虛言哉!”隨後準備授以官職爵位,孫思邈仍婉言謝絕。唐太宗想強留孫思邈又怕損壞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輝形象,隻得順其自然,允他還鄉。孫思邈走後,唐太宗繼續搜尋服用據說可以使人長生的丹藥,一麵服藥,一麵心中發狠:難道沒了張屠戶就吃帶毛的豬不成?沒有你孫思邈,我照樣可以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他後來因為服用丹藥引起的汞中毒而“仙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