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隋唐篇(1)(2 / 3)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主,他開科舉,行均田,設租庸調製;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名相直臣;北平突厥,南定六詔,東交渤海,西結吐蕃,一統天下;對外則加強和東瀛(今日本)、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區)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長安成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終於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毛主席在《沁園春》一詞中將他與秦始皇、漢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並舉為曆史上的風流人物。

但是,當唐太宗進入晚年時卻逐漸驕傲自滿起來,不再虛心納諫,做出了不少糊塗愚蠢的事情。他在過了多年安逸享樂的生活後,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為了更好地享受,他修複了隋煬帝在洛陽建的豪華宮室,還把已故大臣武士鑊的十四歲的女兒選為才人,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媚”,這就是後來的武則天。在他做皇帝的最後幾年,更是一反常態,既迷信占卜,又癡迷丹藥,結果在五十二歲時由於用藥過度不幸駕崩。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於天空之上,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運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聽說民間流傳的《秘記》上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可讓他這個皇帝睡不著覺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把他扼殺在搖籃裏。

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不幸成了倒黴鬼。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裏,一連串占了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裏占了一個,“武連縣公”占了一個,他又是“武安縣”人,是宮城北門“玄武門”的守將,太史的占卜正好應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時侯給他起了個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子”,是盼他易於養活。可是,“五”與“武”同音,正好牽連到女主之忌裏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簡直喪失了理智,不由分說,先把李君羨貶到華州(今陝西華縣)任刺史,後來仍不放心,又借故將其殺死。

李君羨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犧牲品。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

經禦醫診治,半年後病體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繼續邊治邊養,說不定會逐漸康複的。可是,此時的他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並不見效,便以為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隨即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王玄策為了迎合皇上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就把這個外國來的和尚獻給了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裏去成為仙人。那羅邇娑婆的一番鬼話還真就打動了李世民,遂給這個印度和尚安排了豪華的館驛,每餐都是豐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著,生活不亞於帝王。這家夥見李世民對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名來,李世民便號令天下,按此方采集奇藥異石,不論任何代價,不惜一切犧牲,隻要能采辦到印度和尚藥方中的藥,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來。

一年之後,藥配製好了,李世民非常高興,毫不遲疑地將藥全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中毒暴亡。這時他才五十二歲。

李世明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長生藥”毒死的皇帝,他沒有做到慎終如始,竟這樣荒唐可悲地過早離開了人間,更可悲的是,他的後代子孫中還有好幾個皇帝也死於服用丹藥,步了他的後塵。

透過唐詩看就業

近幾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了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那麼,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就業,又是怎樣找工作的呢?我們不妨透過唐詩來一探究竟。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從軍行》中曾這樣寫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不作一書生。”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軍營生活的向往,從軍報國的熱情與抱負洋溢字裏行間,呼之欲出。但寫詩歸寫詩,楊炯實際上並沒有當過兵,他九歲時通過考試獲得了“神童”的榮譽稱號,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二十六歲時科舉及第,當上了校書郎,在國家圖書館工作,這應該是一份不少大學生們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吧!稍晚於楊炯的陳子昂登上幽州黃金台時發出了深沉的浩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懷才不遇知音難覓之情令人感同身受。其實,早在他初到長安時就曾經有這種體會,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從而實現在政府部門就業的願望,他於鬧市之上買下了一架古琴,並邀請大家翌日到一著名酒樓聽琴。第二天,陳子昂當眾宣布自己的詩文比古琴更有價值,隨即摔琴於地,將詩文分送給現場人士,於是,陳子昂一夜之間名滿京華,不久就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當上了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