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魏晉篇(2)(1 / 3)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國事,心係統一,給孫權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這才是周瑜真正的遺言,表現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狹小氣量,而且恰恰是舉賢薦能的坦蕩胸懷。

事實上,在諸葛亮三氣周瑜的這個曆史時段內,兩人根本沒有打過照麵,周瑜的確如演義所說在南郡、柴桑一帶(都位於長江中遊沿岸)活動,諸葛亮卻遠在偏僻的桂陽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做後勤保障工作。

陳宮痛恨曹操的真正原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

操與宮(在曹操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中)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裏,隻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複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曹操事後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則因此看透了曹操的狠毒奸詐,冷酷無情,於是就棄之而去了。

這個故事後來被寫入了京劇《捉放曹》,並且成了戲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劇目,於是,人們都知道陳宮是因為呂伯奢一家的慘死而開始痛恨曹操的,然而,真正的曆史卻並非如此。

曆史上陳宮和曹操結怨是緣於一個城市的毀滅和一個名叫邊讓的人的死亡。

邊讓,字文禮,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名士。

邊讓博學善辯,賓客滿堂莫不羨慕他的風采;他長於詩賦,其《章華賦》名噪一時。大將軍何進聽說他的才名,征聘為令史。在大將軍府任職的孔融、王朗等知名人士都親自登門拜訪,和他結交。大學者蔡邕也很敬重他,大約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左右,蔡邕於正在亡命之時給大將軍何進寫信推薦邊讓。信中稱讚邊讓“心通性達,口辯辭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言”;認為他的“階級名位,亦宜超然”,不能“隨輩而進”,也就是說,要破格提拔,不能論資排輩;指出當時朝廷對邊讓是“大器小用”了,好像用煮牛的大鼎煮雞一樣。後來,邊讓屢次升遷,官至九江太守。

初平年間(190-194年),王室大亂,邊讓棄官回到故鄉陳留郡浚儀縣。雖然他選擇了放棄功名,歸隱田園,但並沒有忘懷君王社稷,一直在關注著政局的發展。

公元193年發生的一幕人間慘劇燃起了邊讓胸中怒不可遏的火焰,這個慘劇就是徐州屠城,慘劇的製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曹操在擊潰黃巾軍之後,邀請父親曹嵩到濮陽與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曹嵩一家在經過徐州的時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張闓(黃巾軍降將)的伏擊,不幸全家遇難。曹操得知噩耗後,親率大軍殺奔徐州為父複仇。陶謙不敵曹軍,撤走,曹操便屠殺徐州百姓泄憤,“凡殺男女數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邊讓為那些不幸死難的無辜徐州百姓深感悲憤不平,對曹操血洗徐州的殘酷行徑非常痛恨,就禁不住在公共場合對曹操這個人物進行口誅筆伐,痛加批判。世家子弟出身,文人習氣濃厚的邊讓本來就對曹操閹黨之後的身份不屑一顧,所以在批判曹操時經常語含譏諷,充滿鄙夷不屑。邊讓在當時很有名氣,深受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敬重,所以,他的“譏議”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對曹操在兗州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

當時,兗州刺史劉岱剛剛在與黃巾軍作戰中為國捐軀,以張邈、陳宮為代表的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原本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在徐州屠城血案發生之後,他們對曹操的殘忍嗜血產生了恐懼心理,開始在是否迎接曹操進入兗州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而邊讓對曹操的批判無疑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