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先秦篇(4)(2 / 3)

《山經》部分涉及的山真可謂成千上萬,不計其數,其中的絕大多數我們都沒聽說過,要想完全解讀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們可以根據大家熟悉的山以及河海湖泊做出大體的判斷。

《山經》包括五部分,分別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經”、“北山經”和“中山經”。

“西山經”中提到了華山、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脈,多次出現渭河,黃河也談到了幾次,另外還涉及了涇水(渭河的重要支流,“涇渭分明”一詞即與之有關)和漢水,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山經”寫的是晉陝之間的黃河以西、秦嶺以北的山脈。

“西山經”中講到了一座大時山,說此山山南有涔水,注入漢水,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很明顯,大時山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水嶺的一部分,是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的一段。

在“北山經”出現的名山有北嶽(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為人熟知的河流則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水、濁漳水,另外,其中談到的河流幾乎都是最後彙入渤海,顯而易見,“北山經”和山西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具體說,這部分描寫的是晉陝之間的黃河以東、太行山燕山一線以西以北的山脈。

“東山經”中出現的山為人熟知的很少很少,但其中有鼎鼎大名的泰山,而且其中提到在無皋山上往東可遠眺扶桑(古代中國以東的島國,一般認為是指日本),所以,筆者推斷“東山經”寫的是黃河下遊以東,長江以北的山脈。

之所以認為“東山經”講的是長江以北的山,是因為“南山經”中出現了太湖。“南山經”和“東山經”一樣包含著很多大家都不熟悉的信息,其中的山幾乎沒有一座是人們所熟知的,但這一部分提到的河流大都注入南海,而且有一條河名為佐水(古代“佐”同“左”),和廣西西南部的左江極為相似,因此,筆者得出的結論是——“南山經”主要寫的是長江以南的山脈,但屬於華中地區的湖南應該除外。

“中山經”中的山脈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線以及四川重慶的江北地區,比如河北東部的首陽山(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活活餓死的地方),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一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荊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另外,“中山經”明確提到中嶽(嵩山)在中部第六列山係。可以作為證據的還有這一部分的一些河流,如黃河、長江(古人認為岷江為長江之源)、洛河和伊水(洛河的支流)。

嵩山是座名山,眾所周知,但“中山經”中的另一座屬於河南的山——青要山,筆者是通過河南戲曲豫劇《情係青要山》了解的,此山位於河南省新安縣,是座地方名山。因此,筆者大膽推測《山海經》中的山大多是地方名山,而且《山海經》作者記錄的山名可能主要來自地方方言,這也是它難以解讀的一個原因。

盡管《山海經》中有很多難以解讀的神奇和謎團,但這本書寫的是中國的山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其中的《海經》則的的確確有橫貫亞歐、包羅全球之勢,當然解讀起來也就更難。

清明說子推

清明時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個曆史人物——介子推,想起介子推,就會陷入一種複雜的心情。

介子推是春秋中期的晉國人,早年追隨因受迫害而流亡國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期間,重耳風餐露宿,曆盡艱辛,有時竟處於饑寒交迫、錢盡糧絕的窘境,於是不得不挖野菜,討飯吃。一次,重耳在以野菜充饑時,悲從中來地慨歎好長時間沒有吃過肉了,幾乎都忘了肉的滋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時恰好在重耳身邊的介子推懷著一顆愚忠之心,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做了一碗肉湯,親手捧給了重耳。喝下肉湯的重耳很快知道了真相,雖然感覺不舒服,但他還是非常感激這個臣子。